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晚明霸業> 第八百九十一章 無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百九十一章 無奈 (2 / 3)

你越是對他善良,他越是覺得軟弱啊!

不過徐梁終究不希望在史書中被描繪丞一個窮兵讀書的暴君,國內的讀書人罵起人來,可是不講究任何情面的。

也不願意因為這點兒事情,成天被一群文官日夜苦勸。

甚至個別腦殘還有可能直接裝柱子,博取一個好名聲。

反正自己現在還年付力量,可以執掌這個國家的時間還長,他有的是時間耗死這些煩人的老臣,等到大明的國力在恢復一些,朝鮮國依然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有的時候,徐梁也用同理心去思索,他覺得朝鮮國挨著自己這麼個龐大帝國,真的是他的悲哀。

趙碩送來的朝鮮新方案則給北京開出了一條新路。

大可以扶持一個傀儡上臺,由明朝派官治理朝鮮。朝鮮雖然貧瘠,但北方多山,其中茂山富含礦藏。

是個寶地,如今朝鮮全國有六十七處銀礦在開採白銀,這也正是明廷所需。

徐梁對趙碩的工作十分滿意,尤其是先期入朝的文官們只關注自己的任務,沒人從高處著眼,現這麼一個無本萬利的專案,更顯得趙碩此人眼光不俗。

“陛下,朝鮮有三千里山川,千萬人口。若是全佔下來,恐怕有些吃力。”李邦華更希望國家能夠進入休整期,先暫停對外的擴張。

雖然李邦華處處配合大明的新政,但是依然保留著很多老舊的思想,而且還有一大批簇擁。

“其地勢如此,焉能不佔?”徐梁已經懶得強調地形地勢了。

李邦華也看過了海權論,知道皇帝對圈佔大海比佔據土地更有興趣。而朝鮮一旦歸入版圖,遼海、東海皆為內海。東方直面太平洋,可算是將疆域推到了極處。

“控其中樞。使其遵我號令,如此還不夠麼?”李邦華道。

徐梁比李邦華更多看四百年國家興衰,國際紛爭,搖頭道:“不夠。”

只有徹底將朝鮮收入華夏版圖,經營百年,使其成為中華固土。日後無論哪個國家興盛起來,要想鉗制中國都少了一張王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臣怕國家有窮兵黷武之敗。”李邦華深沉道,感覺皇帝在領土方面愈執拗,聽不得緩進的意見了。

徐梁渾身緊繃,終於長長吐了口氣。道:“照先生看,何時才能再興大兵於境外呢?”

李邦華沒想到皇帝竟然就此納諫了,便將近日思考心得拿了出來,道:“陛下,國之大事,在戎與祀。臣以為,國內百姓安康,人人具足,而報國之心升騰,方可對外用兵,收復祖宗基業。”

“具體些呢?”

李邦華知道徐梁的性子,空話肯定是不能用忽悠他的,便道“各州縣貧困之民降在百分之五,是為足民;天下百姓,凡願勞作者皆能果腹,是為足食;養軍百萬而國有餘力,是為足兵。此三者既足,對外用兵而生民毫無困頓,又有何懼焉?”

徐梁這才容顏放晴,道:“有時候我是著急了些。如今泰西諸國的仗打完了,各國休養生息之餘,卻也在為侵奪地盤蓄積力量。我國北面毗鄰的斡羅思國,難保不會東傾,佔據無人之地。”

從蒙元史書、蒙古人的傳聞、泰西傳教士的口述……等等資料之中,李邦華都能知道大明北面的蒙古人建立了數個大汗國,其俄羅斯國就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兀魯思——封地,由朮赤的長子拔都建立了欽察汗國。

作為世代的仇敵,欽察汗國的繼任者當然也是大明的敵人,這個邏輯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皇帝擔心他們搶佔北方的無主之地,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作為大明輔,李邦華不願意被人說成秦檜,只能堅定地站在主戰立場上,這也是大明士人唯一能接受的立場。

“既然如此,我朝更應該先穩住東國朝鮮,令其繼續以誠事我,然後擴軍北伐。”李邦華道:“自古以來,朝鮮從未西侵華夏,而北方遊牧之民則始終是華夏之敵。”

徐梁不能否認李邦華的意見,同時也不捨得放棄吞併朝鮮的機會。更何況他早就在琉球佈局,目標正是產銀大國日本。如果能夠吞併朝鮮,以朝鮮作為後勤基地和進軍跳板,加上明軍的戰鬥力,兩路並進,踏平日本也不是難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