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2章 (5 / 7)

冬迎進來後先說了武城的事,“殿下,武城的瘟疫已經控制住,前往京都告狀的百姓也安置妥當,他們的身上有萬人血書,狀告穎王。”

那些人仗著穎王行事,一點兒都不隱藏,覺得自己能控制住武城的情況,大不了來一場屠殺,武城的百姓都死光了,變成一座空城,再從別的地方遷移百姓進來就行了。

虞九舟動了動手指,示意她繼續說。

“武城軍皆被掌控,且武城屬於燕北境內,進行變法。”

變法的內容是遲晚整理出來,古代適用於大周的變法。

經濟,軍事,官員三個方面來的。

經濟方面,協助農民種地,農民每年青黃不接時,由官府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或者是穀物,這樣一來,就不會逼得百姓賣田,或者要貸鄉紳的高利貸了。

還有市場平衡,設立貿易司,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賣出,並且給商人提供貸款等,以免發生壟斷的情況,確保商業發達,這樣大周的錢就會越來越多。

再一條就是,朝廷派人在價格較低的地方採購物資,或者是把採購的物資,到稀缺的地方去賣,平衡物價的同時,又能節省開支等。

以上是借用了王安石的變法內容。

說起變法,王安石跟張居正變法的許多內容,都是可以用上的。

以及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軍機處,以後可以叫什麼秘書處之類的,主要是為了分走內閣的權力。

把內閣的權力分出來,皇帝在從中平衡,就不會出現權力都被內閣掌握的情況,皇帝就很難再被內閣架空。

大周歷史上,可是出現了不少皇帝被內閣架空的情況。

而以上說的那些,部分能用,部分不能用,比如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現在就不能用。

除非虞九舟掌握了絕對的權力。

燕北的改變法,主要還是從經濟方面去的,不管是丈量土地,還是掌控市場,都是為了平衡。

經濟平衡了,大周就平衡了。

碰一碰鄉紳的利益,不直接去碰他們背後官員的利益,讓他們的反抗情緒不要那麼大,再一步一步地進行變法。

變法要慢,不能太急,等燕北的成效出來了,就算別的地方不想變法,那裡的百姓可不會同意。

歷朝歷代,門閥世家是造反,成功的寥寥無幾,真正算是農民起義的,可都顛覆了一朝的政權。

遲晚知道的,秦時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雖說沒有直接推翻秦的政權,卻成功讓秦亂了起來,給了別人推翻秦的機會。

漢末黃巾起義,確實是失敗了,可多數人都說,漢亡於此。

黃巢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紅巾軍成功推翻了元朝暴政,建立了明朝。

而明也是李自成殺入京都才亡的,真要算起來,百姓的力量是無敵的。

大周燕北變法,主要就是凝聚全大周百姓的力量,對那些鄉紳士族進行壓迫,從而變法成功。

燕北百姓過上了好日子,別的地方的百姓能不眼饞?燕北變法會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逐漸蔓延至全大周。

而燕北幾個城市,只有兩個城沒有進行變化,龍城是屬於護龍軍的,武城在受災,這兩地沒有必要進行變法。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