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倒是想還禮來著,但是那新聖王幼安誠心要以此一拜來謝他點心恩情,他又如何能在新聖強大氣場下有任何舉動?
不過話說回來,說出這句橫渠四句名言的橫渠先生張載,同樣是被人視為聖賢的絕頂人物。
今天他以橫渠四句點醒王幼安,替橫渠先生受王幼安一拜,卻也是當之無愧。
.
至於其他人,聽到王幼安三個字時都已經傻了。
百餘年前,儒門還只有六聖之時,有兩個人在當時的儒門聲望最高,成聖的呼聲也是最大。
一人叫劉餘慶,就是翰墨亭裡以書入道,最終肉身成聖的書聖。
而另外一人,就是這王幼安。
在書聖悟道之前,沒有人相信他會搶先悟道,所有人都認為王幼安會是第七聖,劉餘慶再怎麼快也只能是第八聖。
原因很簡單,當時的王幼安不管在學識還是聲望,又或是功績上都要超過劉餘慶一大截,劉餘慶見到王幼安還要執弟子禮。
但是後來的事情也證明了,悟道成聖,靠的真是一個悟字,跟學識、聲望、功績這些身外之物關係真的不大。
再後來,劉餘慶翰墨亭成聖,王幼安卻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
有人猜測王幼安深受打擊,閉了死關,不成聖不出關;
又有人猜測王幼安心灰意冷之下,絕望兵解,把成聖的契機留給下一世;
也有人猜測王幼安叛出儒門,皈依佛門,成就果位,做了佛祖座下的東海菩薩;
還有人猜測王幼安投了道門,不願飛昇入仙庭,做了個逍遙散仙;
更有人有人猜測王幼安……
總之,對於這位未能成聖的天才大儒,東土億萬修行者眾說紛紜,但凡是能夠想到的說法都有。
現在,事實證明了那些說法都是錯的,王幼安沒有兵解,沒有閉死關,沒有投道門,沒有皈依佛門,他仍然在儒門,只是不為人知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