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蟲洞驚魂> 《第二卷》第八章:飛揚神采誦絕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第八章:飛揚神采誦絕篇 (2 / 2)

另一次是孟浩然四十歲時進京考試,與一批詩人賦詩作會。他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詩令滿座傾倒,一時詩名遠播。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和王維等愛詩的京官都來和他交朋友。素以舉薦人才著稱的郡守韓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揚他的才華,再和他約好日子予以推薦。可是,到了約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談詩,渾然淡忘。有人提醒孟浩然,你與韓公有約在先,不赴約而怠慢人家,恐失禮吧。孟浩然不高興地說,我已喝了酒,身心快樂,哪管其它事情。就這樣,孟浩然因酒誤事,徹底失去入仕的機會,成了終生的閑雲野鶴。

最後,也是因酒,誤了性命。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當時鼎鼎大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遭貶官途經襄陽,拜訪孟浩然,兩人相見,分外高興。孟浩然不顧背上長了毒瘡,行將治癒之際,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成了名副其實的酒中神仙。

此時的李白剛剛出道不久,名聲不及聲名遠播的孟浩然,因此李白言稱夫子,表達了內心的崇敬。

雲龘等人本就欲去東北,順道陪同詩仙一遊,自是非常願意。他也正想見見這個浪跡一生的“詩隱”,所以雲龘很痛快地答應下來。

宗蕙聞聽李白的相邀,臉上立即綻開了花朵,但還是扭捏地說道:“多承李公子厚意,小女子感恩不盡。只是我等三人,恐予公子添贅。”本來她已是心花怒放,卻還在那裡惺惺作態,女人啊,都是這樣的心口不一,即便再小的年紀,也都深諳此道。

李白聽宗蕙一說,馬上表示十二分的願意。大家知道:他的同遊邀請,盡管均是出於誠心,但最重要的還是能與宗蕙同行,心有所屬,再來點溫度,不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這時,江面開始變得顛簸不平,水道也變得狹窄,江水在突然的束縛中頓覺不快,咆哮著撞擊兩岸,意圖撞開攔路的山崖。然而青山對峙,巋然不動,寧你千般肆虐,也撼動不了分毫,最終還是乖乖的纏綿回繞,依勢前行。

雲龘知道:他們一行此時正行進在三峽最險要之地西陵峽中。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204公裡,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是中國古文化發源地之一。其中,西陵峽最為險峻,西起香溪口,東至南津關,全長76千米,以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歷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灘多水急、行舟驚險而聞名於世。

李白頓感靈性大發,呼地一下站了起來,展望崇山峻嶺,以異常渾厚的嗓音開始吟誦氣壯山河的千古絕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詩把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織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靜中有動,風情萬千。隨著詩人順水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而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近而遠地展開,巧妙地運用了景深手法。“斷、開、流、回、出、來”六個動詞,就使山水景物呼之欲出,把天門山一帶的山奇水闊,江帆逐波,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詩人的筆呀,簡直比攝像機還要厲害!

哦,原來這首婦孺皆知、鼎鼎大名的《望天門山》是這樣寫出來的!

後世始終迷惑,按照李白的足跡,出蜀東遊,順江而下之時寫出的這首絕句,同天門山有點不搭邊。

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而望,形同天設的門戶,故名“天門”。而李白是在經臨三峽時所作,無論如何也跑不到安徽。原來詩中的“天門”,是李白發揮想象,所用的一個誇張性的比喻,後人又怎能窺到此中的玄機呢?

此詩一出,滿座驚呼,皆為李白的才思敏捷,以及翩翩風度所折服。宗蕙更是笑靨如花,滿目含情,想是心裡早已經春風幾度,芳心暗許了。

藉著李白亙古聞名的絕句,以及兩岸的崇山峻嶺,霧鎖雲蒸,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大家全都豪興大發,喝了個暢快淋漓。

中等艙的幾名乘客,都心曠神怡,幾次想來湊個熱鬧,但又礙於沒有座位,而悻悻作罷,只是站在後邊,眼巴巴地望著,而沒有參與的份。

好在宗小姐想要買玉,領著劍蘭、霜雪,去找那四個浪穹詔商人,算是跟他們有了招呼。似乎浪穹商人的美玉較多,宗小姐進艙半晌都沒有出來,像是品種繁多,不好選擇,弄得艙口站立的兩個婢女直往艙裡觀瞧。可是過了半晌,宗蕙出來後就沒再返回酒桌,而是同兩個婢女徑直進入了包艙,就再沒有出來。難道是她們淘得美玉,進屋察看去了?

四個大男人酒已喝得半酣,哪還顧得上這些小節,恐怕連他們自己丟了,都不見得能夠知道。只有林紫、於薇薇和淩雲似乎感覺到了什麼?畢竟女人心細,她們酒又喝的少,自然比幾個傻男人清醒。她們不自覺地相互對望一眼,想要探詢一下對方的想法,但最終大家都沒有說什麼。總之,一定是有些什麼變故,不然,天好好的,怎麼突然晴轉多雲了呢?莫非——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