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臨近的幾個國家開始互相通氣,謀劃著採取針對性的活動。不說馬上滅掉天驕國,至少也要遲滯它的發展步伐。究竟採取何種策略?雷電已在烏雲醞釀當中。
隨著移民的湧入,精壯勞力已接近萬人,經過系統的訓導後,給各大隊相應增加了人手,各大隊平均人數達到六百人。
衛國還特意成立了一個常備兩千人的禁衛部隊,上午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下午則參加義務勞動,努力把它打造成戰時能打,閑時可以勞動的特種部隊。
另外,衛國還撥出一千五百人,成立農場,解決天驕國的糧食問題,爭取做到自給自足。在此基礎上,衛國又撥出五百人成立畜牧場,飼養牛馬豬羊,保障軍事及國民經濟的供給。
天驕國工業、商業的驟然推開,迫切需要科技的進步,以及大量實用工具、軍備武器的供應。光憑到鄰國採購,既沒有足夠的黃金,也無法滿足建設的需要。而且,三大隊開採的原煤,光靠馬車運輸,已是難以滿足日益壯大的各方需求,最好能建立鐵道線,製造人力腳踏鐵皮車廂運輸。但是鐵道線需要鐵軌,機車需要鐵皮車廂,鄰國可沒有現成的鐵制産品,要想及時配裝,必須自力更生。因此,建立煉鋼廠迫在眉睫。
若想建立煉鋼廠,原料來源倒不是問題。哈爾濱周邊五十公裡處就有現成的鐵礦,儲量大、埋藏淺,極易開採。衛國是哈爾濱土生土長的人,當然知道到哪裡去建礦。金成鑫現在煤礦駐在,主營只能指望他來擔負這個重任。雖然哈爾濱有許多項事務,等著衛國親自處理、指導,但是其它已基本走向正規,大局沒有問題,有的多是枝微末節的小事,透過金成鑫馴養的信鴿傳遞指示即可。建礦古代人無法獨立完成,只能他親自出馬。
衛國率領九、十大隊,駕著五十輛大車,開拔到距哈爾濱五十公裡的東北鐵礦處,建立鐵礦。從定位到挖掘,全都在衛國的掌控之中。餘下的只是按部就班就可以了。
衛國親自給礦山制定了採挖作業流程,叮囑開礦的呼熱爾九大隊必須嚴格按照操作流程作業,不得違反,以免傷亡事故。衛國叮囑王長盛的十大隊在運輸過程中,也要注意安全,保證鐵礦及時運送到位。
一切安排妥當,衛國又風塵僕僕返回哈爾濱,籌建煉鋼廠、水泥廠。應該說建廠初期,都是土法上馬,只能因陋就簡,有啥用啥。從煉鋼爐、鐵水罐,到鑄坯模具,都沒有現成的可用,只能自己動手製作。煉鋼爐先以紅磚砌築,鐵水罐先以大鍋代替,模具則以砂子壘砌而成,等待鐵水成型後,再用鐵模具代替。
而水泥廠的原料則是石灰石、鐵礦粉和粘土。有了鐵礦石,鐵礦粉自然就有,哈爾濱周邊的黃土就是粘土,唯一欠缺的就是石灰石,哈爾濱周邊的石山很多,派出沈耀騰的七大隊採石,丘比岱的八大隊運輸即可。這項工作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只需採完運回就行。但是衛國還是給他們制定了操作流程,防止或減少勞動事故的發生。
九、十大隊沒有辜負衛國的期望,一個月後,終於運回哈爾濱十車鐵礦石。當鐵礦石幾經輾轉,運到五大隊的煉鋼廠時,眾人全都激動得歡呼起來,如果煉製成功,天驕國以後就有自己的鐵制産品了,屆時,保障自己的同時,也可出口他國,換回硬通貨了。
蘇烈的六大隊也沒有閑著,趁鐵礦石運抵廠區的時候,立刻進行錘擊、打磨,碎成礦粉。由於當時沒有粉碎機,碎石只能透過人工。衛國盤算著:等煉出鐵來,要給水泥廠研製一臺土法粉碎機,解放繁重的人力勞動,提高鐵礦粉的質量,從而提高水泥的質量。
看來,所有這一切後續工程,都仰賴煉鋼廠的産品。因此,衛國只要能抽出時間,就往煉鋼廠跑,鼓勵大家動腦筋,想辦法,推動技術革新。從生産情形來看:煉鋼技術不斷提高,煉鋼工具逐步成型,而且,最為喜人的是,在日常的煉化工作中,竟逐步培養出一批骨幹和科技人才,較好的支撐起煉鋼工業的發展。衛國把煉鋼廠的先進經驗,向各個工廠、礦山推廣,要求各單位認真學習,總結經驗,推陳出新,努力打造出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透過一段時間的“比學趕幫超”,各個單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較之開始階段有了長足進步,較之東漢末年則是劃時代的進步。
商業方面也是幹得有聲有色,百貨商場、賓館、糧店、郵局、銀行也都逐步開業,基本形成了系統的經濟架構。三層的政府大樓也在眾人的期盼之中拔地而起。短短的一年時間,天驕國就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成績,對古人來講,絕對是個奇跡!可以說,衛國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所花費的努力,都得到了喜人的回報。
三月的一天,衛國正在辦公室裡批閱檔案,金成鑫風風火火闖了進來。這一段時間,金成鑫沒怎麼回主營,只在煤礦駐地督辦挖煤和主抓信鴿學校,此次回來一定有事相商,否則也不能不請自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