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此時的松花江邊,還是荒無人煙的草甸子,到處都是雜草叢生,樹木成林。衛國率領青龍山五百多嘍兵,會同多哈部落以及查哈熱部落二百多青壯男人,共計七百多人,先期開拔到松花江邊,進行驚天動地的墾荒行動。
因為剛一到來,沒有住處,衛國暫時沒讓婦女們過來。眾男人首要任務就是解決住的問題,必須立即建設房屋,遮風擋雨。
江邊的樹木,種類繁多,比比皆是,特別是筆直的樺樹、松樹、楊樹,正是建造木房的絕佳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就地使用。衛國想起東北林區曾經比較流行的“木嗑楞”房子,冬暖夏涼,正好適合在這裡建造。
“木嗑楞”木房以圓木壘垛而成,先沿方框四邊挖出深約30厘米的土溝,將圓木橫臥四周,其上用圓木層層累加,剁成木牆,圓木中間墊上苔蘚或茅草防風,然後,用長條木板或者較細的圓木釘在一起,形成牆壁。拐角處,圓木的平頭伸出牆外,縱橫二木交接處,用斧子消平,使其緊緊咬瞌在一起。橫木至門視窗時,圓木與圓木之間,用“木蛤螞”連線。房頂也是用圓木自房梁向兩邊呈金字塔型排列。
衛國將大家召集到一起,詳細講述了建造“木嗑楞”的具體方法,並親自對“木嗑楞”的建築地點,進行了規劃,從建城伊始就樹立了整體意識,為規範城市建設,打下良好的開端。
由於此時的地面全是青草,濕氣較重,為了防潮,衛國特意借鑒雲南吊腳樓的建法,將地板向上升高半米,防止地面與地板直接接觸,把“木嗑楞”的建築形式,做了大膽的改進,適應了特殊環境下的居住需要。
衛國將七百人分成四個大隊,分別由查哈熱、呼倫木、杜爾布和庫爾勒率領。一大隊負責除草,清理地面;二大隊負責選材、砍樹;三大隊負責除去樹枝,運輸到位;四大隊負責壘垛、建房。
多虧了衛國帶人前往扶餘國採購回的這些鐵制工具,此時全都派上了用場。四隊人分工明確,密切配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到了晚間,房屋雖然沒有建成,但計劃構建的二百套“木嗑楞”,都已傲然高出了地面,有了基本的形象工程。大家晚上可以暫時在上面睡覺,不用經受潮濕和蟲咬之苦。
經過一週的艱苦奮戰,二百套“木嗑楞”木屋,以及衛國特意設計的一個一千平米的大禮堂圓滿竣工。大家望著自己親手構建的勞動成果,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大家想:終於可以讓女人們進駐了,雌鳥歸巢,才像個家嘛!
衛國特意給這個新區命了一個現代名字:“觀江國際!”
衛國派都什洛和紮罕各領十人,分別去各自的山寨,把老人、婦女、孩子,以及能夠帶走的一切東西,全部接來。兩個挹婁山寨完全搬空,成了以後天驕國向外發展的備用落腳地。
當近三百婦女老幼到來之際,衛國特意讓全體建設大軍,暫時停工,站立“木嗑楞”兩邊,鼓掌歡迎家人的到來。一時間,弄得有些婦女、老人還哭了鼻子。究竟是故土難離,還是喜遷新居就說不清了。孩子們可是非常高興,好奇地東跑跑,西顛顛,嬉笑追逐個不停。
有家庭的,自然都分到了自己的住房,沒有家庭的,就七八個人住一套房,雖然是稍微擠吧點,但這是暫時的,不久的將來,大家建成磚廠,生産出紅磚來,就可升級換代,建築磚房,乃至樓房。
有了新來的這些後備大軍,建設者們的後顧之憂就少了許多。最起碼三頓飯的問題,就由婦女們完全承包了。而且,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計,衛國也是安排婦女們去幹。比如:平整地面、清理房間等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