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眼瞅著丁睿恭恭敬敬的領著一個鬍鬚斑白,身穿麻布學士袍,夫子模樣的人進來,便知是王夫子。
他連忙拱手行禮道:“夫子上門,不知有何賜教,請恕在下腿腳不便,不能起身遠迎。”
王夫子見他甚是客氣,也不好發作,便拱手行禮道:“尊駕便是吳先生吧,今日冒昧上門,乃是有一事請教,請吳先生暢所欲言。”
吳夢客客氣氣的說道:“哦,久聞王夫子乃是飽學之士,某等才疏學淺,哪裡當得起‘指教’二字,請夫子明示。”
王夫子見他態度尚可,語氣也緩了下來,說道:“那老夫就開門見山,丁睿小小孩童,正是樹我儒家浩然正氣之時,吳先生何故講那利益之事。”
吳夢恍然大悟,原來王夫子是為了這個“利”字而來。
義利之辯、華夷之辯、性善性惡之辯一辯就是幾千年,尤其是這義利之辨、性善性惡之辯自儒家創始起就有爭議,根本辯不清楚,哪怕後世社會也是如此,想到此處,他頓時心中一突。
義利之辨是儒家思想的一個基本論點,指的是人們應該追求義還是利的問題。
孔聖人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曰“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荀子曰“為事利,爭貨財,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
這三位先賢認為義在利前,包括道家為主流的學術思想中,認為要解決經濟、貨財的問題,使“國家天下”得到“治平”的境界,只要從政治上做好,便可達到“物阜民豐”,國家和百姓,就可以“安居樂業”了。
到了十八世紀以後,尤其是從英國發生“工業革命”實業革命)開始,西方文化中,漸漸形成對經濟學的專注。
到了十九世紀開始,在西方文化的思潮中,便形成了以經濟為主導來解決政治問題的思想主義興起。
直到後世的東西雙方,乃至全人類的文化思想中,對於這個義利問題,仍然還在含混不清,思辨難定。
究竟是財富的資本影響了政治?還是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影響了資本的財富?
這也等於是哲學上的主題:究竟是蛋生雞?或是雞生蛋呢?
正因為吳夢瞭解後來全球社會的發展,所以他心中知道這個問題根本沒有答案,便暗自思忖如何應付過去。
他想了想說道:“夫子,這利是用以養民,並非壞事,有何不可提。“吳夢這是試探王夫子究竟對利有何理解。
王夫子搖頭,眼神堅定,鄭重的說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謂重利輕義,為人所不齒。”
吳夢擺擺手,辯解道:“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飢寒尚不能解決如何能知禮儀。”
王夫子態度堅決,立即反駁道:“那管子還曰: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如何講?”
吳夢一時語塞,他看過史書,知道跟古人辯論定要引經據典,否則便不是正道,可自己畢竟是個現後世人,引經據典辯論絕非強項,無他,沒讀過聖賢書。
其實他的本意也並非認為利應該排在義前面,而是在徒弟面前可不能失了臉面,於是絞盡腦汁回憶以前學過看過的經典句子來和王夫子辯論。
喜歡大宋的變遷請大家收藏:()大宋的變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