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大宋的變遷> 第三章 義利之辨(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章 義利之辨(下) (2 / 3)

心下卻揣摩著以後必定還有辯論,王夫子看來著實厲害,書讀了不少,自己得去蘇州城裡買些書籍充充電,否則下次必定輸得很難看。

“哪裡,哪裡,吳師傅旁徵博引,聖人經義張口就來,老夫佩服佩服。”

王夫子見丁大勝來了,也不好再咄咄逼人,尋思下次找機會再教訓教訓吳夢。

雙方攜手言和,步入丁府廳堂,丁大勝吩咐上酒宴,大魚大肉擺了一桌,四個人把酒言歡。

丁大勝怕兩人再起爭執,何況自己也是商賈之家,本就是言利為先,兩人就這“義利之辯”爭執起來他臉上不好看,因此刻意說著好話敬酒。

丁大勝走南闖北,見過的人多矣,拿捏別人的話柄敬酒那是他的強項,林貴平知曉其意便和自家姐夫一唱一和的灌酒。

吳夢一開始還強撐,認為北宋的低度酒沒什麼了不起,可低度酒也是酒啊,喝多了同樣會醉,最後吳夢和王夫子都是爛醉如泥,兩人當場被灌的趴在桌上。

丁大勝安排獨輪車送王夫子回家,讓林貴平和一個院子扶著吳夢迴了房。

吳夢一上床便覺得天旋地轉,人事不省,一直睡到第二日午間方起床洗漱吃飯,然後給丁睿上課。

第二日夜間,吳夢仔細思考了與王夫子的義利之辨,其實雙方都有失偏頗,雖然這“義”字是否當先很有爭議,但事實證明不講“義”之後出的問題太多了。

後世社會由於西方科學、技術、經濟發展快過東方,中國改革開放又奉行經濟建設為中心,西方利益當先的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舉不勝舉,比如不敢扶老人、不講信譽、假貨一大堆、唯金錢論英雄等等一系列社會醜惡現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從後世帶來的科技讓大宋強國富民是完全沒問題的,對於改革可能會遭受權貴階層的阻擾吳夢倒是不擔心。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侵犯了權貴階層的利益,而先進的科技可以把蛋糕做大,利益均沾。

可由此帶來的財富分配、社會和民眾三觀的引導是兩個很複雜的問題,不能把經濟搞上去了,道德變低下了。

吳夢心想,大宋目前就是全球經濟技術第一強國,百姓們多數能豐衣足食,所以有的是時間來慢慢改變,寧可漸進,也不可冒進,更不能演變出羊吃人的慘劇。

大宋不但需要後世的技術,更需要的恐怕是講究逐步公平且人性化的意識形態。

大宋目前的社會意識形態尚未形成定論,可以說正處在儒學本身百家爭鳴的階段。

要是引導的好,儒學的改進自然會促進大宋的科技和工業革命,要是墮入中央王朝約束百姓的手段,那必然是幾百年後鴉片戰爭重演。

世人皆以為程朱理學貽害幾百年,實際上朱熹背了上千年的黑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