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大宋的變遷> 第十二章 學堂初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二章 學堂初建 (2 / 4)

這本書說這是嚴重的剝削,吳夢並不這樣認為,朝廷不收商稅那就得榨取農稅,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高不靠收稅靠什麼?更何況人口的增長也會令稅賦增長。

北宋的很多產業是官營,社會在發展,稅收同樣會增長,北宋大部分是農民,除了鹽稅,這些稅賦的增長對農民的基本生活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至於北宋地方衙門收稅時搞的什麼折變、科配、和買、腳力錢,那確實影響了百姓的生活,是一種變相的剝削,是需要革除的部分。

說宋初的大宋朝廷想盡辦法剝削老百姓是有失偏頗的,鹹平元年趙恆就下過詔書“方域至廣,邦賦實繁。責在有司,抑惟前典。今逋逃罕復,租調弗均,關市之徵,逮于山澤之產,鹹助軍國之資。宜令三司使以下,同經度件析以聞。歲用所額,無俾有闕,勿得增加賦斂,重困黎元。”

這裡面已經很明確的提出了不允許地方官府增加賦稅。

大宋當下真正的問題的就是南北、東西的畝產和經濟都不平衡,地域差異極大。

北宋的冗官也根本就不是問題,對於吳夢曾經想過的改革來說,這些官員的數量怕是嫌少,只是素質有待提高。

至於冗兵,也不算什麼問題,首先人家廂軍大部分是自食其力的,修橋補路、疏浚河道、運河拉縴等等這些可都是他們乾的,跟後世的武警有些類似,如果沒有廂軍,那還不是得徵發百姓們來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於禁軍,面對東北虎和西北狼,此時的數量其實也不算多。

關鍵大宋是募兵制,什麼都不幹也要發軍餉,每逢什麼皇家搞冊封或是節日就得給禁軍賞賜,打仗贏了要賞賜,輸了還是得有所表示。

甚至駐外的廂軍或是禁軍打了大勝仗,京城的禁軍也跟著要賞賜,大大加重了朝廷負擔。

而像契丹這樣半奴隸半封建的政權實行的傳自大唐的府兵制,全民皆兵,平時漁獵,戰時為兵。

除了南面的駐守漢軍和宋軍一樣臉上刺字發餉,遼軍的主力——部族軍是沒有軍餉和軍需的,武器裝備馬匹都是自帶,很多時候需要靠打草谷和掠奪來保證軍需,所以契丹財政負擔比大宋輕多了。

契丹的軍隊戰鬥力確實要強過大宋禁軍,各位看官可能要問沒有軍餉、自帶裝備還怎麼有鬥志?

那是因為他們打贏了就可以合法搶劫戰敗國,打仗就是發財的機會,俗語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你說這些士兵打仗如何不奮勇爭先。

而大宋的軍隊在和平年代已經被富庶的生活腐蝕了,不用打仗也有軍餉和封賞,小日子過得悠哉悠哉。

他們完全不知道為何而戰,而是越來越蛻變成一個只認錢的軍隊,軍隊內的風氣、軍紀都差,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能強到哪裡去?

所以禁軍目前不是數量多少的問題,而是質量的問題。

提高農民收入不平均這種現象最快的辦法便是移民,毫不猶豫的將北方民眾南移至荊湖南路、荊湖北路。

荊湖南北路是後世的魚米之鄉,湖廣熟、天下足,若是推廣兩季稻,北宋根本不愁糧食。現在的魚米之鄉還是一片蠻荒和瘴癘,等待人們去開墾。

正思量間,林貴平站到自己跟前笑的賤兮兮的,對他說道:“吳先生,朝廷傳來訊息,你呈上的滅蝗之法如若有效,盼你上京一趟,官家有重謝,聽說至少三萬貫。”

三萬貫的確不少了,給契丹的歲幣才不過十萬兩銀子。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