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禁軍羨慕的對信使說道:“兄弟,你們去了臺灣府可是真風光,我等日日在此守門甚是無聊。”
信使笑道:“兄臺,你若是受得了臺灣廂軍訓練之苦,儘管前來。”
禁軍摸了摸頭上的鋼盔,嘿嘿笑了兩聲不吭氣了,臺灣廂軍的訓練他們不是不知道,如今皇城司仿照臺灣廂軍的法子加大了平日裡訓練的強度,人人都大呼受不了,不知道臺灣廂軍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皇城崇政殿內,趙禎端坐於龍椅上,劉娥在後垂簾聽政,審官院報廣州闕守,少年天子趙禎朗聲道:“眾卿,廣州城控制海外諸國,寶貨所聚,前為郡守者,多不能稱職,今宜選賢良之臣守之。
王欽若出列持笏奏道:“太后,陛下,禮部郎中、直史館陳從易素有清節,先朝累經任使,知彭州時屢次擊退反賊,忠孝無雙。知虔州適逢旱災,上書先帝力保搶奪官倉上千饑民性命,仁義無比,故臣等以為陳從易知廣州殊為妥當。”
朝中諸臣知曉王欽若所奏必是與太后已經商量過,一些忠直的大臣臉有不憤之色,其實平心而論,王欽若這次推舉是公允的。
陳從易字簡夫,時年四十九歲,為人清正廉明,曾被寇準貶官,後來寇準被貶,他卻拒絕丁謂的勸誘,照樣與寇準交往。
王欽若被貶時無人敢理睬,陳從易卻去看望王欽若。他的骨子裡透露著一股正氣和傲氣,這種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最難得的。
可惜不站隊的官員也是永遠無法爬上最高位的,最後湮滅在歷史之中,後世能有幾個人知道他的名字?
有誰會記得他曾經冒死擊退反賊王均的攻擊?
還有誰會追憶他曾經為受災後搶糧的百姓上書求饒,贏得百姓編唱“春來活得千人命,秋後還收數倍禾”?
又有誰會想到歷史曾經有這麼一個人,當他卸任廣州知州北返時,一無所取,只帶俸錢回家。
而這些俸錢,他半數償還父喪時眾人所贈的喪儀,以為答謝,半數分給宗族中的貧苦人家。陳從易高尚的品德足以讓後世七八成的官員蒙羞!
趙禎點了點頭,命辛楚拿出官員表,翻到陳從易的篇章處,看了看陳從易的履歷表,覺得此人尚可,點了點頭道:“王卿所言甚是,那就以陳從易遷知廣州軍州事。”
這是吳夢教他的,將所有官員的履歷編製成表格,看起來一目瞭然。
有大臣正欲出列反對,內侍閻文應氣喘吁吁的跑進殿來,大聲喊道:“陛下、太后,大捷啊,大捷。”
殿上諸臣詫異的望向閻文應,如今大宋四境安寧,無匪無亂,又無戰事,哪來的大捷。
趙禎眉頭一皺,斥道:“崇政殿裡群臣議事,爾大呼小叫成何體統,慢慢道來便是。”
喜歡大宋的變遷請大家收藏:()大宋的變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