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大宋的變遷> 第343章 進士赴臺(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43章 進士赴臺(上) (2 / 2)

歌姬道:“啟稟狀元郎,此詞乃是一個姐妹自蘇州歸來所傳,言稱是臺灣府之詞曲,奴家也不知是哪位名家所作。”

李叔同的《送別》一出,在座的才子們盡皆歎服,無人再願意上來獻醜,詩詞之事只好作罷,鄭戩、葉清臣這些去臺灣府任職的進士們私底下幸災樂禍。

翌日清晨,十三名進士和蔭官子弟進宮,集體到承明殿陛辭,劉娥和趙禎接見了這批新科進士和蔭官的官宦子弟。

少年天子趙禎鼓勵道:“諸位皆為我大宋天下的俊傑之士,去了臺灣府後當虛心向先生請教,學得治理天下之道與格物之術,撫民安邦平天下。”

進士和蔭官們抱拳躬身齊道:“謹遵陛下訓示。”

劉娥老太婆在簾子內絮絮叨叨的說道:“諸位是我大宋朝廷的才俊,也是大宋天子門生,老身也不想多說,只盼諸位能以祖宗的江山為重,以朝廷為重,在臺灣府也應心向朝廷,臺灣府種種良策要記得及時上奏,看到弊端須極力勸阻,方不負朝廷和老身對爾等的看重。大宋如今四海昇平,朝中人才濟濟,諸位若是錦上添花,那豈不是美事一樁。”

鄭戩心中暗罵,你這老婆子還是快點下臺讓陛下親政為妙,嘴上還是與眾進士們道:“謹遵太后訓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劉娥又道:“錢景純、張希一你們這些官宦子弟更要做出表率,諸位父輩乃是朝堂重臣,爾等去了臺灣府當銘記父輩的訓示,不可墮了祖輩、父輩的威名。”

此話一出,新科進士們不由反感之極,什麼叫他們更要做出表率,合著我等堂堂正正貢舉入仕的官員還不如恩蔭入仕的紈絝子弟麼?。

陛辭的第二日,進士和蔭官坐上漕船,順流直下往揚州而去。

一路上新科進士和蔭官的子弟自然是聚不到一起來,自然而然的分成了兩幫人,只有張士遜的兒子張友直在兩邊竄來竄去。

新科進士們朝氣蓬勃,時常對著江水和民居大發感慨,吟詩作賦,蔭官子弟們則橫眉冷對,不時冒出幾句“酸丁、腐儒“之類。

船停靠在碼頭時,官宦子弟口袋裡有錢,下了船胡吃海喝,在碼頭上四處尋覓好玩之物,進士們則諷刺他們是“好酒好色好玩”三好官宦,鄭戩故意念出左思的詩句詠史之二道: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這首詩是諷刺這些士族官僚世家子弟,各據要津,而出身寒微的有才之士卻屈居下僚升官無望。官宦子弟除了張友直之外別人都不知何意,只得裝聾作啞。

喜歡大宋的變遷請大家收藏:()大宋的變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