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零星一些修長而纖細的木製小船,靜靜地停靠在岸邊。
高高的桅杆上,掛著一串串風鈴,微風吹過,發出悅耳的聲音,彷彿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而碼頭上,只零星一些船員和匠人在巡視著船隻,身後跟著少許忙碌的工人。
有的扛著沉重的麻袋,有的推著裝滿糧食的木車,正沉默地搬運著貨物。
見到湯小米她們乘坐的大船靠岸,他們忍不住駐足驚嘆,眼神中充滿了驚訝和敬畏。
實在是好久沒看到這麼大的船了,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從未見過如此壯觀的船隻。
轟隆一聲,大船靠岸了。
船身寬大而威武,船帆如同巨大的翅膀,整個船體就像一座浮動的城堡,讓人無法忽視,驚得所有人都側目看過來。
不過船員們一路已經習慣了這種注視,假裝沒看見一樣沒有轉頭,手上有條不紊地準備停穩船隻。
他們熟練地操作著船舵,微調著船身的平衡,確保船隻在河面上保持穩定,然後順利駛進船塢。
只見他們相互之間默契地配合,各自分工明確,都一絲不茍地執行著船長吩咐的各項任務。
而船錨一掛穩,王船長就迫不及待地搭上了欄板,身手矯健地跳上了碼頭。
他帶著人迅速離開了船隻,急切地尋找著碼頭的管事人員,準備報備船隻停靠的事宜。
這是一項必要的程式,確保船隻在碼頭停留期間得到妥善管理和服務,而不至於被當作非法闖入緝拿。
不過一路以來這個過程都還算順利,因為徐溫給開的各種文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畢竟是有名的大丞相,在南吳周邊都還是有一些聲望,還是可以使得各地官員對他都給予一定的尊重和關注。
因此,當打著徐家旗號的船隻停靠在各個碼頭時,地方官員們都會特別留意並盡力配合他們的需求。
果然這次也一樣,王船長下船後很快找到碼頭的管事人員搞定了停靠事宜。
然後陶秋菊才帶著一隊人,從船艙中走出來準備去下船。
這次在蘇州,她準備帶人下去逛逛,看看有沒有和金陵商貿的機會。
畢竟這座大城距離金陵也不算太遠,不說把水泥賣過來,賣點食品、藥品之類的總是可以暢想一下的嘛。
更別說她來之前還研發出來的好幾種退燒藥和平緩咳嗽的藥丸,都還需要挖掘新的市場。
另外相信蘇州這邊也有諸多的特産,買回去能夠豐富金陵百姓們的消費生活。
不過這一起的前提,還得是這邊能有可靠的熟人,才能確保今後不被黑吃黑。
而她正是要帶人去見這位“熟人”,準確地說是徐溫的熟人,蘇州的郡尉,當初和徐溫在一個戰壕裡面待過的莫逆之交,兩家一直在通往來,有很多矯情。
所以到現在,陶秋菊對徐溫的感情頗為複雜。
一方面她深知最後的贏家是徐知誥,所以她從一開始就投靠的是徐知誥,對徐知誥是更為信任和親近的。
但另一方面,由於現在徐知誥和徐溫利益還是一體的,所以她其實是在聽從徐溫的命令做事。
無論是明面上還是實質上,她現在都算得上是徐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