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他們一家三口,湯氏一族並沒有對外宣說,但是族人都知道他們的故事,包括最早帶著一族人從徐州逃荒到金陵,以及後面如何帶著族人們在金陵安家落地和發展壯大。
人在的時候不明顯,只覺得是鮮活的族人,只是要略微厲害一些。
但是人走了,族老們再湊在一起複盤這幾年的經歷,只覺得這一家三口仿若神仙一般,屬實難以相信是常人,流傳著的說法都說是神仙附體來拯救湯氏一族的。
而對於湯承武四兄弟,經歷了最初的悲傷之後,隨著年紀漸長,隨著不斷回憶與爹孃和姐姐的相處,也漸漸相信了這個說法,那便是爹孃和姐姐早就不在了,後面是神仙附體來救贖自己幾兄弟的。
一旦接受了這個說法,一切便能很好解釋得通了,而心中對於失去的悲痛也能得到略微的緩解,覺得她們只是回去神仙的世界享福去了。
對於這個認定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全族人對於陶秋菊和湯大強之前的提出來的要求和想法都奉為圭臬,全族人都一絲不茍的照著執行,並且保持著空前的全族凝聚力和團結度。
這也是為什麼湯氏一族沒有在陶秋菊她們離開後走偏的主要原因,甚至就連徐知誥也默默的預設了這個猜測。
尤其是當她把陶秋菊當初和他的書信往年翻來覆去看了多遍後,只覺得各種想法都非常有道理。
他本來就是個聰明人,熬走徐溫後,他順勢接手了徐家的勢力,對徐家族人也越發好,並且在他個人卓越的能力下,整個徐氏家族都越發支援他,他比上一世更快站穩了腳跟。
但是他沒有急著取代楊家人上位,而是繼續扶持著楊家做傀儡,自己只暗中操控著整個南吳的發展。
楊家小皇帝給周圍國家帶來的威脅,可比一個壯年帝王要輕得多,並且國內各大勢力之間也更為團結,不至於為了那一個位置的爭奪傷了和氣。
這給徐知誥留下了充足的發展時間,他首先還是大力發展軍事,如今亂世,正如陶秋菊所說,只有絕對的力量才能保證有立足之地。
所以從當年徐傢俬兵和他手上的那一隻水軍發展起,加上南吳的生産力和經濟發展,全國人口都迎來爆發增長,國家財庫也越發有錢,不僅支援了軍隊的高質量建設,還保證了源源不斷地兵源供給。
徐知誥謹記當初和陶秋菊所商議的不能窮兵黷武,必須給老百姓生存空間,如此才能良性發展。
因此當他地位穩定之後,便是在整個南吳大力推廣金陵模式。
那個時候的金陵已經憑藉著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以及藉助著便捷的河運,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城市。
湯氏一族便是在這種時候趕緊繼續抱緊徐知誥的大腿,掌握有核心技術的湯家人沒有就地躺平,而是聽從徐知誥的派遣去南吳各地開廠和發展。
在穩定的□□勢下,一切發展得都很順利,南吳這塊肉越來越肥了。
為此徐知誥絞盡腦汁一方面發展軍事實力,另一方面交好周圍各國,尤其是後唐那邊,畢竟南吳再如何發展,終究只是一個彈丸之地,軍事力量肯定不經敲打的。
後面他更是想起陶秋菊當初所說的,要有自己的海港,順著當初湯大強的研究繼續推動海運和海船的研究,打通了與南邊廣州的海上商路,也算是為整個南吳找到了一條退路。
做好這一切t之後,時間就都已經來到了再十年之後,此時距離整個五代十國的混亂結束還有很久,整個南吳以及湯氏一族能不能守得住勝利的果實,就要看接下來的天時地利及人和了。
至於湯小米一家三口,只能在天上給這塊建設過的土地,以及給那些共同逃荒和城建過的人們,以最真摯的祝福了。
上天安排了她們這一場奇遇,她們時刻盡力而為算是做到了無愧於心和無愧於行。
其餘的,她們也只能繼續聽從上天的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