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析津府,是遼朝最繁華的城市。
燕京城的夜晚不像大宋汴京城,到了依然也是笙歌不斷,歡聲笑語,晚上亥時之後,大街上已經宵禁,看不到一個行人,唯有偶爾路過的巡城士兵“啪嗒啪嗒”的腳步聲響和準點報時的清脆梆子聲。
今天夜裡的析津府卻連續迎來了兩批不速之客叩門而入,惹起無數深宅大院的騷亂。
三更時分,本該是春夢正酣,可是皇城大殿中,身在燕京的遼國眾臣悉數到場,個個臨危襟坐,面容嚴肅。蕭德里底已經回來了,連夜入了燕京城,帶回了一個讓人震驚的訊息,遼主為宋軍所擄!
大殿之內人頭攢動,最上首坐的遼主文妃蕭瑟瑟、元妃蕭貴哥,身在燕京的諸王,晉王、秦王、梁王、許王也在座旁聽。自秦晉國王以下文武依次排開,大殿之上紛紛亂亂,眾人各抒己見,每每議論不同爭吵成了一團。殿中上百的大臣分作幾派吵吵嚷嚷,爭執不休,已經過了一兩個時辰了,還不能達成一致。
漢臣以南府宰相張琳為首一派,則是稱遼主已經被俘,能否生還不得而知,現在首要的是另立新帝,以便號令全國,不讓女直人和南朝有可趁之機。張琳的建議得大部遼臣的同意,可是在立誰為新主之事上,這些大臣又分作三派,晉王派最多,秦王派其次,還有幾個大臣堅決要立梁王的,原因就是遼主耶律延禧曾說過要立梁王為太子。
而蕭德里底為首的遼主親近大臣,則合前面幾排都不同,要立刻發兵營救遼主,不該在此罔議廢立之事。
朝中眾臣之首,秦晉國王耶律淳則一言不發,隨他們去爭吵不休,自己靠在椅背似乎睡著了,只做壁上觀。
遼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也是站在一旁不置一言,他乃是遼國宗室,自是不希望這個時候還要因為廢立之事再起內亂,這四派人馬爭得面紅耳赤,各說各的道理。不過張琳一派卻是漸漸佔了上風,晉王年長聰慧甚是得朝野人心,他這派勢力也是慢慢擴大,其餘各派已經漸漸沒了聲息。看著朝中大臣慢慢都靠向晉王一派,其他本是觀望著的也開始轉變風向,支援晉王登上皇位,搶這從龍之功。
正在這關鍵之時,有宮使來報:樞密使蕭奉先大人回來了!
聞得蕭奉先回到燕京,大殿中剎那間鴉雀無聲,所有人都不禁轉身看著蕭德里底,不是說蕭奉先也被宋軍俘虜了嗎?怎麼他能回來,難道事情並非是蕭德里底所說那般?元妃蕭貴哥更是激動,蕭奉先是他的親哥哥!
蕭德里底也是茫然,他親眼所見遼主和眾位大臣都被宋軍俘獲,怎麼蕭奉先能回得來?
在一片安靜之中,蕭奉先大步走進弘政殿。見到遼主後宮親王以及眾位大臣都在,蕭奉先彎腰環禮,然後直起身大聲宣道:“聖旨!”
殿中之人一陣驚慌紛紛跪倒接旨。
蕭奉先掃視一週,大聲宣讀遼主旨意,這聖旨中耶律延禧言明,由蘭陵郡王蕭奉先暫管本朝軍事,秦晉國王轄南府眾臣署理民事,二人各自節制朝中文武大臣。
蕭奉先讀完聖旨,四顧而視盯著眾朝臣陰測測說道:“此乃陛下聖旨,本王啟程之時,陛下有口諭,若有不從者均為叛逆,人人得而誅之!”
此言一出,弘政殿上死寂一片,眾臣面面相覷,這等殺意盎然的話語背後,想必是陛下已經猜到會有人會妄自輕言廢立新君之事。誰又能知道,這話只是蕭奉先杜撰出來的。
早在蕭奉先進宮之前,他就事先尋到自己的宮中的心腹,以探聽朝中之事,在得知已有過半朝臣都支援要立晉王為帝之後,蕭奉先當即匆匆闖進宮來,拿出耶律延禧的聖旨,阻止此事。為剎住這廢立之言,特意杜撰出遼帝話語,以便自己總攬大權以行後事。
秦晉國王耶律淳率先拜倒,口稱遵旨,然後耶律大石等中立一派也是跪下接旨,願聽蘭陵郡王的調遣。蕭德里底本就不肯立什麼新帝,一門心思想救回遼主,雖然他和蕭奉先有些齷齬,可也是一族中人,事關家族利益,就算再大的心結也要先放到一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