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需要大周這個強有力的對手來練兵,保持軍隊的進一步提升和融合。
雙方雖然誰都沒有交流,但都明白彼此的目的。
如果要開戰,大周絕對是首選。
如果大武輸,將會賭上一切。
但如果大武贏了,那麼一統不再是夢想。
“那就戰大周!”
程不庸這群人也都渴望和當前大陸最強大的國家碰一碰。
但實際情況就是,除了李道玄和趙飛龍在面對大周的時候佔到便宜外,其餘的老將軍們,都還差了一些。
倘若大周真的如此廢物,也定然不可能坐在第一的位置上一百多年。
何況大周這些年,軍事人才也是爭相湧現。
大周也並非只有拓跋豔孫這一位軍神。
拓跋豔孫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在等五年,他可能都已經提不動刀,更可不能上戰場了。
但大武不同,老一輩的有李道玄,中一輩的有趙飛龍,年輕一輩的有趙靜雲,這或許是為數不多的好訊息。
在統一了戰略思想後,武國朝臣上下所有人,都將大周當成了第一戰的勁敵。
針對大周的部署也因此而展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要想打仗沒有後顧之憂,糧草一定要準備充分。
“如果我們與大周開戰,需要多少糧食?”武皇問道。
他自己其實也是領兵打仗的行家,當初奪嫡之爭爆發,與諸位皇子決戰,他也是領兵的一員。
戶部尚書範秋禮開始計算,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如果需要進攻大周需要多少兵馬?”
“至少四十萬!”李道玄想也不想的開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