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太尉軍及部將酈瓊
荊襄戰役的有關作戰指令已分頭下達到了各部,韓世忠提前八九天就出了京城,回他的駐地江寧(南京),開始他的東線佯攻安排,他也不管糧草還未全部到位,先讓他的神武左軍主力三萬多兵馬過了長江向洪澤、寶應開去,並大張旗鼓,多做旌旗,做出大規模出兵攻擊淮安、海州一線的姿態。
在這之前的十多天,朝廷也先向在池州的劉光世下達作戰預備命令,命令他的做好攻擊江北廬州一線的準備,徵集糧草、軍械,整頓軍隊召回休假的兵將,一旦正式作戰命令下達即可開赴作戰。
劉光世出生於將門世家。他的父親劉延慶,北宋徽宗時就是保信軍節度使,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方臘起義,童貫任宣撫使,時為殿前副都指揮使的劉延慶任宣撫使司都統制諸路軍馬,成為官軍主帥,平方臘後,改領河陽三城節度使。宣和四年七月,宋軍應宋金“海上之盟”攻遼,童貫任宣撫使,劉延慶任宣撫司都統制,為宋軍主帥,統兵10萬攻遼,後因戰敗被貶。不久,即復領鎮海軍節度使。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攻宋首都開封,劉延慶守禦北城。十一月,金軍攻陷開封,劉延慶及長子劉光國率兵萬人突圍,兩人皆死於亂兵。所以可以說劉光世一門忠烈,家裡只剩他一根獨苗,所以他很少親監前線與這也可能有關係。
劉光世用兵保守,進取不足,用兵保守,使得他很少進入危險的地境,就象前面所講的,但進取不足也常讓他人說閒話。許多人說他的運氣一直比較好,所以能一直進官加爵。但運氣也是實力,只要想想,“流寇、叛軍樂於投附為部屬,成為當時人數最多的軍隊之一。流寇、叛軍為什麼“樂於”歸附,他能不戰而降他們?是他超人氣的魅力值?所以劉光世應該說是一名智將,而不是勇將。
劉光世是劉延慶次子,年輕時國為宋朝特殊的以蔭補政策入官成為三班奉職,並累升到長防禦使,鄜延路兵馬都監。在他父兄戰死時,在杏子堡(當在今陝西志丹東杏子河畔)戰鬥中擊敗西夏軍,以功升領侍衛馬軍都虞候銜,成為侍衛馬軍司次長官。
他剛剛結束戰事,就聽到第二次京都被圍,收到了勤王令,當時劉光世即率步騎3000人從關中出發勤王,但與關中的其它西軍一樣被堵在了潼關的西面。等到他們攻破潼關,汴京已城破,二帝被浮。
於是,根據兵馬大元帥(趙構)府令,率部前往濟州,於濟州南新興鎮遇到正前往南京應天府的康王趙構,當即被任為元帥府五軍都提舉。
宋高宗即位後,劉光世任提舉御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趙構將西軍將官王德(王夜義)部劃撥給劉光世部。八月,劉光世以討平山東李昱之功,升領奉國軍節度使,成為南宋建立後第一個建節的將領。
1128年三月,苗傅、劉正彥在杭州發動兵變。四月,劉光世與忠再一起勤王平定苗、劉兵變,升為太尉、御營副使,所部即稱御營副使軍。後任江東宣撫使,守太平州、池州,移守江州。
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撤消御營使,劉光世所部無所隸屬,因其階官為太尉,號稱“太尉兵”,大臣們認為欠妥,遂設御前巡衛軍,以劉光世為都統制,兼任兩浙路安撫使、知鎮江府,又加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
紹興二年(1132年)六月,劉光世升領寧武軍、寧國軍兩鎮節度使。紹興三年四月,改兼江東路宣撫使,置司建康。九月,南宋調整江防部置,劉光世改為江東、淮西宣撫使,置司池州。
劉光世會做人、講義氣,也是一個很護短的人,整個御前巡衛軍,大多是他的家族弟子,要麼是歸附於他的流兵降將,而這降將中,最為知名的就是酈瓊。
滑州的守將統制趙世彥對下屬一直不好,1130年金軍進攻江南時,下面的人趁機叛亂把他殺了,酈瓊是一個很有個人魅力和領導力的將領,那時他不過是一個七百人隊長,大家推選酈瓊為首領,酈瓊以大宋勤王為藉口,把周邊的遊兵散勇都聚集在一起,一邊開淮南開撥一面收羅兵將,等過了淮河已聚集了幾萬人。但是這是一支叛軍。他帶領這二萬多人包圍了光州的固始縣。
劉光世派人招降他的時候,用不了多久,酈瓊就撤圍向劉光世投降。用酈瓊的話說他是劉待下面的人好,對所有的降將也不歧視,二是敬佩劉的為人,再則他也知道做這叛軍是沒有途的,於是就接受了劉光世的招降,成為劉光世的陣前大將。
這酈瓊出名不僅僅是劉光世手下的一個大將,而是在於1137年的“淮西兵變”,這次兵變,南宋損失眾多的兵馬,損失了一個很有實力和指揮才能的大將,更讓金軍多了一個對宋軍知根知底的急先鋒。這酈瓊投降金國後愛到了重用,後官至金國的驃騎上將軍。
紹興七年(1137年)劉光世被張浚除兵權,以王德任都統制、酈瓊為副都統制,酈瓊對大規模撤換原劉光世的下屬軍官不服。張浚見酈瓊不服,密謀殺之,不料訊息走漏,八月八日酈瓊、王世忠等殺死監軍官呂祉,率四萬兵投降偽齊劉豫,授靜難軍節度使,這就是史稱“淮西兵變”。這次兵變,整支御前巡衛軍,酈瓊帶走了四萬多精兵,部歸附偽齊劉豫的多達十多萬人,而只給王德只剩下8000兵馬。這就是震驚中國大地的“淮西兵變”。
金史:“未幾,率所領步騎十餘萬附於齊,授靜難軍節度使,知拱州。”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酈瓊的為人。可以見到為什麼在金國能升至驃騎上將軍了。
這是金史的兩則記載:
金史:“及宗弼問瓊以江南成敗,誰敢相拒者。瓊曰:“江南軍勢怯弱,皆敗亡之餘,又無良帥,何以御我。頗聞秦檜當國用事。檜,老儒,所謂亡國之大夫,兢兢自守,惟顛覆是懼。吾以大軍臨之,彼之君臣,方且心破膽裂,將哀鳴不暇,蓋傷弓之鳥可以虛弦下也。”既而江南果稱臣,宗弼喜瓊為知言。”可見酈瓊對大宋的瞭解及其戰略眼光。
金史:“初,瓊去亳(亳州)未幾,宋兵陷之而不守,復棄去,乃以州人宋超守之。及大軍至,超復以州事委其鈐轄衛經而遁去。帥府使人招經,經不下。及城潰,百姓惶懼待命,瓊請於元帥曰:‘城所不下者,凶豎劫之也。民何罪,願慰安之。’元帥以瓊先嚐守亳,因止戮經而釋其州人,覆命瓊守亳。凡六年,亳人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