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大炮臺位於澳門半島中央柿山又名炮臺山之巔,由聖保祿學院的耶穌會會士於1617年開始修建,直至1626年才正式完成。
大炮臺佔地約8000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邊長均約為100米,四個牆角外突,為西方的稜堡形制。
稜堡是一種為防禦火炮進攻而被髮明出來的堡壘,其實質就是把城塞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
這樣的改進,使得無論進攻城堡的任何一點,都會使攻擊方暴露給超過一個的稜堡面(通常是23個),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進行多重打擊。
大炮臺的設計是較為簡單的,四角均有一定的設計盲區,但已足以應對小規模的入侵。
大炮臺東北、西南及東南面牆身建基於3.7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牆身以夯土砌建,並以蠔殼粉末作灰泥批蕩,十分堅實,牆高約9米,往上向內收窄。
炮臺上子牆高約2米,成雉堞狀,可架設多達32門大炮。東南牆兩角更設有碉堡。
面向華夏大陸的西北牆身,主要以花崗石砌築,子牆較矮且沒有炮口設定,這主要顯示其對海外的防禦作用以及對偽清政府的友好姿態。
這座炮臺加上另外幾座炮臺將澳門半島防禦的嚴嚴實實,可以說是沒有死角。
在沒有接到攻擊命令的時候,太平洋艦隊的戰艦隻是在外圍封鎖,沒有進入炮臺的射程之內。
說實話,如果沒有飛艇的話,想要攻下這裡就算是太平洋艦隊也要冒著巨大的損失才行。
這也是李明啟這幾天沒有下令進攻的原因之一。
只有等到飛艇繪製完地形圖、太平洋艦隊指揮部研究完作戰規劃之後才能進攻。
這裡是李明啟預訂的移民中轉站,也是新明帝國踏足偽清的第一步。
再說了,偽清這裡洋人可以割地新明帝國就不能割地了?
不對,這不是割地,這叫收回故土!
看著牆壁上的一張張照片,尤其是看到幾座炮臺的照片之後,所有參與作戰會議的人員都忍不住吸了口涼氣。
單說大炮臺吧,炮臺內備有水池及軍需庫,軍需庫儲備充足,足以應付長達二年的包圍。
並且這裡因為此前是港督以及城防司令的住所,因此周邊已經被劃為了軍事禁區。
沒有飛艇協助的情況下,光靠陸軍進攻,估計國防軍這點士兵都填進去都不夠人家打的。
並且這裡可不光只有這一座大炮臺,還有其它零零散散的小炮臺以及防禦工事。
“都說說吧,這次進攻你們都有什麼想法?”
李明啟坐在主位上,掃視了一圈下面的軍官們。
海軍軍官與國防軍軍官分坐兩排,而禁衛軍僅有劉二河參與了這次會議。
畢竟禁衛軍只是護衛李明啟安全的部隊,一般情況下不會參與到常規進攻當中。
“陛下,臣認為應該先拔除那座棘手的中央大炮臺,它的位置太關鍵了,東西海岸都在它的炮擊範圍之內。”
第一個開口的是程元亮,陸戰他不懂,但海戰他卻非常精通。
那座炮臺不除,他的太平洋艦隊想要靠近對轟都有些難度。
畢竟人家的炮臺是建在山上的,光靠著高度就能讓艦炮的攻擊大部分落空,更不用說炮臺還是個要塞式建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