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林朝每到一處,都會拿出小冊子在上面寫寫畫畫,一直到薊縣,這一行為才算徹底結束。
素來沉默寡言的高順,卻對林監軍這一行為有些好奇。但他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職責,知道這不是自己該問的東西。
倒是林朝, 在看出了高順的疑惑後,主動將手中的小冊子遞到了他的面前。
一看之下,高順頓時為之震撼!
因為小冊子上記載的,並不是什麼機密事項,而是這一路上每個縣的民生情況。林朝事無鉅細,大略將其分為三等,即吃不上,能吃飽,能穿暖。
這些樸實無華的字眼,卻闡明瞭林朝以後對此地的執政方針。
“監軍,這上面所載……末將不懂。”
既然是林朝主動讓他觀看,高順認為自己可以發出疑問。
聞言,林朝笑道:“公義,你以為玄德公志向為何?”
“這……”高順皺眉道,“末將不敢妄議。”
“你不敢說,那某便替你說了吧。”林朝繼續笑道,“玄德公志在天下,志在匡扶大漢,志在開出一個太平盛世。所以,無論冀州幽州,咱們以後都會拿下來的。”
聽到這裡,高順點了點頭。關於這點,他倒是深信不疑。
林朝目光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異色,繼續開口道:“打天下易,治天下難。今後咱們如果拿下了這些地方,當如何治理?一視同仁,還是區別對待?”
谷腓
“末將以為,當一視同仁!”
高順抱拳道,擲地有聲。
徐州新政貫徹的就是這個態度,林朝也一直秉承著這個原則,所以高順的回答沒有半分猶豫。
只可惜,林朝卻搖了搖頭。
“若依公義此言,恐不出一月,民變又起。”
這下高順更加疑惑了,急忙皺眉道:“監軍,末將不明白,一視同仁難道不好?”
“好,一視同仁當然好,只是不切實際。”林朝笑道,“茲好比公義你為一郡太守,恰逢今年旱災將至,若不修渠灌溉,糧食將顆粒無收,你當如何處置?”
“監軍您方才不是說了嗎,末將自當親自帶人修渠以灌溉田地。”
“那某再來問你,帶人修渠,必然要徵發徭役。倘若你治下有五縣,徭役又需五千人,你當如何徵發?”
“自然是每縣出一千青壯。”
聞言,林朝搖了搖頭,嘴角露出一絲異樣的笑容。
見到林朝臉上的笑容,高順本能覺得哪裡不對,卻又說不上來。
林朝解答道:“一視同仁固然好,但必須建立在每個縣的人口青壯都差不多的水平上。諸如有些縣,或遇災、或遭戰亂,縣中人口可能只有萬人不到,你將此縣與其他縣徵發徭役者同等數目,百姓如何肯依?”
“這……”
這個著實涉及到了高順的知識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