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做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驅農歸戰。
因此經過變法的秦國才會逐漸強盛,因為商鞅打造的,是一個以國家為單位的戰爭機器。
但眼下的徐州,這種操作明顯不適用。
林朝的新規劃,一共打算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治理民生。
這其中就包括了屯田之法,清掃盜賊,清查吏治,以及最重要的鼓勵生產,通商貿易。
嚴格來說,無論清掃盜賊也好,整頓吏治也罷,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屯田。只有百姓手中有糧,官服才能徵得糧食,充作軍用。
而商業貿易則不同,這個是經濟支柱,是需要大批的商賈來完成的。
但漢代又是個重農抑商的時代,百姓一年交一算錢,商賈則要交兩算,家裡養著的奴婢家僕,也同樣要交兩算。
由此可見,統治者並不喜歡這群商人。
貿然興商,絕對會遭到一大批人的反對,所以林朝準備慢慢著手,爭取在潛移默化間完成這件事情。
說到生意,徐州境內有數座鐵礦,臨近東海,又有好幾處產鹽之地。
除了鹽鐵之外,林朝還打算把酒水,紙張的經營權也握在自己手中。
找些富商來經營,但源頭和最終解釋權,必然要控制在官府手中。
長此以往,不出數年,徐州將成為富饒之地,劉備集團也能兵精糧足。
而第三點鼓勵生產,倒不如說是獎勵生產。
生產不僅僅是產出物資,還包括了人。
現在的人口太少了,遠遠不夠用。而且連年戰亂,導致女多男少,勞動力大大缺失,無論是徵兵還是徭役,響應的人都少了許多。
為此,林朝不顧眾人反對,強行取消了口賦制度。
自漢武帝把口賦的徵收年齡從七歲變成三歲後,民間溺嬰之風大漲。
許多窮苦人家因為交不起口賦,而被迫將生下的孩子親手殺死,釀成的人間慘劇不知凡幾。
林朝不僅取消了口賦,反而還進行獎勵生育。一對夫婦若生子超過三個,到第四個的時候,官服便每年獎勵二十錢,直到十五歲為止,不分男女。
若孩子途中夭折,便不再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