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番外(五)
封王后的朱宣,自負是常常有的事情,然後他再自省,自省過後,該自負的地方一點兒也不少。
不就是一個小媳婦,就是年紀相當,朱宣也不放在眼中。而且這時候不再是少年時候。結親事的人中間,有不少是成親前就認識,自以為成親後舉案齊眉,結果這樣事情那樣事情,公公不公,婆婆****,媳婦不賢,丈夫不忠,再加上姨娘們不安分,丫頭們不中使。。。。。。過不好的是大有人在。
朱宣心中早就明白,我的親事和我治軍其實是一樣的。這麼個小媳婦兒,年紀不相當也有不相當的好處,小時候都嚇哭過,長大了估計瞪瞪眼睛就中用。這樣多好,也免得御史有把柄抓。北平王和北平王妃不和,御史們一樣能出來理由彈駭,妻子尚難管教,不齊家談何治軍,御史們不對路的時候,想找理由多的是。
再說還有母親,成過親不如意丟給母親去。朱宣越來越年長,發現母親是自己堅實的後盾,什麼人不好,就丟給母親去。要是換著是別人,早就打發姨娘出去,朱宣覺得這名聲太難聽,再加上是自己用過的人,出去再找人不是丟自己的人。一旦這樣想,當然就順著這思路想下去。這小媳婦兒,應該不難管教。
&n.
打也不是本事,罵也不是本事的妙姐兒在當時朱宣的心裡,就是砧板上的一道好菜,隨著他怎麼切。這個時候的朱宣,只想著成親後的管教,想過以後,就接下來想著應該和誰聯姻,聯幾門親事,這是他當時的思緒。聯姻之念早就有之,朱宣做事情向來想的遠。
既然在封地上,當然不會只是一年來看一次,朱宣和小媳婦兒沒有話說,生日來坐一坐,再就是喊到面前來問幾句:“身子好不好,缺什麼東西不缺?”妙姐兒當然是無話,總不能抓著朱宣問話。
平時多是小廝們常來,離的這麼近,幾天就能到,比京裡近的多。逢年過節的都可以送東西來,多是妙姐兒的衣服用具,來的多是朱福,朱喜開始推託著,都是朱福搶著來。朱福回的也詳細,把姨娘們從蔣氏去世以後,慢慢開始變化,一一地回過朱宣。
朱宣每每聽過,就在心裡心疼一下妙姐兒,然後埋怨父母親和蔣氏,別人家的女兒,十二歲就可以成親,為什麼妙姐兒要到十六歲。早結成親,至少表哥不會看著人這麼對你;然後想起來,十二歲的孩子應該比十六歲的孩子更好調理才是。這樣一想,朱宣有些心動,在我的封地上,我說了算,如果我要把妙姐兒接來,按著我的喜好管教她?
這樣一想,覺得主意可行,只是得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抓住沈家的錯,讓準岳父說不出話來才是。朱宣這樣一想,自己又要自負一下,想孩童們最早有六歲開蒙,一般是八歲開蒙,也有晚些十歲開蒙,都是由著先生教成人。妙姐兒快十四歲,在沈家那樣環境,一定還是個懵懂的孩子,什麼也不知道最好,表哥說一她沒法子說二。
這個主意一旦打定,朱宣就要找沈家的錯才行。沈家的錯也太好找,一抓一個正著。妙姐兒十四歲生日,南平王在沈家住的兩天裡,處處看著都是錯。他向來能辨,又是王爺之尊,沈居安就是身份平等,在雄辨上也不是這女婿對手,何況朱宣位份高。
離開的朱宣對妙姐兒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他為著抓錯,在妙姐兒房中看著閣子上不見好些東西,這是自己送來給妙姐兒日常玩的;當然他不客氣地走到房中去,把那薄薄的被臥看在眼裡。
只是後來妙姐兒來為父親和姨娘求情,朱宣這才有了認識。戰場上可以心狠冷酷,在家裡還是看著小女兒家情思可愛。****場中呆慣的朱宣,想想妙姐兒那嬌怯怯來求情的面龐,這孩子好心腸。妻子好心腸,也是可以用來掩蓋自己名聲的一個手段。
封王后初到南疆殺了不少人的朱宣,心思向來如電,他可以預料到成親後,自己可以嚴厲苛責,妙姐兒正好是一個心腸軟會女眷的人,當然她對著別人說什麼,自己得知道。這一正一反,正好相得。
回到王府去的朱宣快馬給母親去了一封信,信中備言:離成親時日不遠,妙姐兒還是年幼不知事體,這以後可怎生是好,讓兒子心中時起憂愁。再沈家小門小戶,教導上難讓兒子放心。是以請母親修書一封,把妙姐兒接來才是。“
太夫人結這親事為還恩情,蔣氏贈銀的時候,沈居安還不知道在哪裡,太夫人對他了解也不多,只想著沈居安功名不成,行商也不過小商賈。向來憂心成親以後兒子不待見妙姐兒的太夫人,一看到兒子這信中居然也有為妙姐兒打算的意思,太夫人寬慰之餘,從京裡修書一封,命祝媽媽親自來接。
朱宣給太夫人的信中,玩了一個小花招,沒有說接到哪裡。他以前一直抵制這親事,如果直言接到自己王府裡,看著可教就自己留下來,看著不行就送給母親,想來只會先換來太夫人的一通罵,然後就是太夫人從京裡直接來人,把妙姐兒接到京裡去。
初封王后的南平王對於自己以前的一些不雅名聲,再後悔倒也不必,不過多方彌補,還是可以做到。比如妙姐兒如果可人疼,夫妻成親以後和睦,這樣的名聲可以沖淡以前的浪蕩,而且母親也可以放心,母親憂愁上來,就發愁她老去以後,自己會欺負妙姐兒。
有了母親的這封信,朱宣順理成章地強行把沒有成親的妙姐兒接出沈家來。太夫人修書,讓妙姐兒去京中相伴,總比南平王修書,讓未婚妻陪自己要好聽的多。
祝媽媽一直疑惑了一個月,才給京裡去書信:“王爺命我相伴姑娘,沒有讓我們回京的意思。”沈家離王爺王府近,姑娘進京以前從這裡過,王爺對著太夫人也有個交待,他是好好招待的。可是王爺他?朱宣修書請徐從安來,就對祝媽媽說了:“姑娘小呢,也不懂事體,請一位先生給她,過年再進京吧。”接過妙姐兒不到一個月,朱宣就不肯放人走。好不容易到手的小樹枝,母親擼不如自己擼。
初進府的妙姐兒,在繁花錦繡中,丫頭們都貼心,表哥又和氣疼愛,姨娘們離的遠,易姨娘一件事情,就可以感受到朱宣是關心異常,而且百般迴護,妙姐兒嬌滴滴,算是會討好朱宣的人。她也沒有理由得罪他,為著什麼事情要得罪他,再說好吃好喝好待她,得罪他做什麼?
朱宣下殿回來,或軍中回來,和妙姐兒坐一會兒,聽著她笑語聲,覺得輕鬆不少;再易姨娘的事情,讓朱宣有些愧疚。難怪母親要擔心,成親以後,如果表哥不疼妙姐兒,光是姨娘們就都不是安生的。朱宣重責易姨娘,就是殺雞給猴看,再讓返京的管事們回京裡去宣揚這件事情。妙姐兒的名聲就是表哥的名聲。做妻子的名聲不好,做丈夫的名聲獨好,這事情不大對頭吧?
施恩於人與放恩於人,南平王當然是明白。妙姐兒為秋巧求情,朱宣就答應下來,這孩子要跟在我身邊一輩子,就做一個好心腸的人吧,一切事情到最後,反正是表哥拿主意。妙姐兒要求是她的事情,表哥肯不肯那是表哥的事情。
再想起來趙若南。朱宣為抓財政,一氣殺了不少官員,妙姐兒進王府的時候,可以說是少有人敢對著王爺說不字。猛一下子被妙姐兒頂撞,如朱宣事後對徐先生所說,伶牙俐齒,還會狡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