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報出去地同時,第四特混艦隊兩艘航母上派出的第一批轟炸機已經起飛了一半。並且正在向東南方向飛行,而另外一半轟炸機正在6續離開航母的飛行甲板。整個起飛工作一直持續到了六點五十分左右。此時,艦隊裡沒有任何人現,在東北面不到五海里地雲層裡面,一架飛機時隱時現,這是一架美軍的sBd偵察機!
這架偵察機在六點三十五分就到達了這一海域,然後開始下降高度,準備在雲層下面進行偵察巡邏。偵察機還沒有完全衝出雲層,飛行員就現了下方的那支龐大的艦隊。並且立即就現了裡面的兩艘大型艦隊航母。飛行員立即把偵察機拉了起來,同時讓後座的導航員出了電報,將敵艦隊的位置報告了出去。而這架偵察機也沒有急著離開,而是一直在艦隊邊緣徘徊,並且不時的鑽進雲層裡面隱藏起來。可惜的是,當時第四特混艦隊裡面兩艘航母上的無線電監聽電臺都在風暴中被損壞了,而沒有及時修復,因此並沒有現美軍偵察機出地電波訊號。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哈爾西這邊。雖然“勇猛”號上的通訊電臺沒有出故障,但是兩艘航母上的無線電監聽電臺也都出了問題,所以沒有能夠現那架在雲層中間出了電報的“射水鳥”偵察機。
哈爾西在六點四十分的時候就收到了偵察機回的電報,電報中出了提到兩艘艦隊航母,以及大量的護航戰艦,艦隊的度,航向之外,還提到了一點,那就是這支艦隊的轟炸機正在6續起飛!
這下,哈爾西只能相信,他已經被現了,不然唐帝國艦隊裡的轟炸機不可能這麼快就起飛。哈爾西一面命令在飛行甲板上已經做好了出準備的轟炸機迅起飛,一邊讓在六點升空的24架戰鬥機搜尋艦隊周圍的空域,儘快找到那架現他們的唐帝國偵察機。可當時雲層太低了,而且密度很大,要想在雲層裡面找到一架偵察機,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哈爾西沒有任何的選擇,他必須要儘快把那12o多架轟炸機派出去。當然,他也沒有必要讓艦隊繼續保持無線點靜默了。在轟炸機6續起飛的時候,他還出了電報。將那些偵察機招了回來,這幾十架偵察機掛上炸彈之後,將是一股不小的打擊力量。另外,哈爾西還電令後面的兩艘小型航母,儘快安排戰鬥機過來,為艦隊航母編隊提供掩護。
哈爾西的這一系列調動是在十五分鐘之內做出的,而第一批轟炸機在六點五十八分的時候就全部起飛了,接著就朝著唐帝國艦隊的方向飛去。此時。哈爾西仍然相信唐帝國的第三艘航母也在那個方向上,只是之前的那架偵察機沒有現而已。而唐帝國的轟炸機群至少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才能到達,也是在七點五十分左右才能趕到,因此,他讓第二波轟炸機群也立即起飛,前去轟炸唐帝國地特混艦隊。只不過,這批轟炸機還需要幾分鐘的準備時間,至少得讓航空勤務人員把它們運上飛行甲板吧。
也就在第二批轟炸機出之前,第二封偵察電報送到了哈爾西的手裡,這是一架從“貝勞伍德”號小型航母上起飛的偵察機來的電報。
這架偵察機在西北方向大概11o海里處現了一支有一艘艦隊航母的艦隊。而且確定那艘航母是唐帝國最新的“湖”級航母!
這架偵察機在六點二十分的時候從哈爾西的頭頂上飛過,在接近七點的時候就到達了第一特混艦隊上空,而這架偵察機在天亮之後一直是在雲層下方飛行地。因此在靠近了第一特混艦隊上空時候就立即現了這支艦隊。悲哀地是,這時候第一特混艦隊派出的護航戰鬥機也正好迎頭飛了過來,結果,這架sBd僅僅只出了一半的電文就被戰鬥機給擊落了,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
拿到只有一半的電文,哈爾西驚訝了,遲疑了,同時他也感到了一股巨大的危險。偵察機的電報半途中斷,最大的可能就是在電報還沒有完的時候就被擊落了。而這架偵察機是屬於“貝勞伍德”號的,因此只能與“貝勞伍德”號進行語音聯絡。而無法與“勇猛”號進行語音聯絡(不同航母的戰機所使用的語音通訊頻道是不一樣的,這主要是受到了無線電頻段容納能力的限制)。也就是說,“勇猛”號上的通訊人員還無法確定這架偵察機是否是被擊落了,還是因為電報有誤,所以半路終止了電報。而在這半截電報中,只提到了敵艦隊裡有一艘艦隊航母,而且是一艘“湖”級航母,以及敵艦隊距離哈爾西指揮的艦隊航母編隊的大概距離與方位,而沒有提到艦隊的度。航向,以及護航戰艦的多少。顯然,那名偵察機上的導航員是個新嫩,竟然把情報的重要順序給弄錯了(最重要的是敵艦隊的位置,其次是航向,然後是艦隊裡有沒有航母,有多少航母,最後才是敵艦隊裡航母的型號,而偵察報告必須要按照這個順序送情報,就算是電報沒有能夠完,也能確保最重要的資訊已經了出去,讓艦隊司令官可以做出準確的判斷)。
哈爾西先讓通訊軍官去詢問了“貝勞伍德”號,結果得到的答覆是不確定,“貝勞伍德”號沒有收到這架偵察機的語音報告。兩分鐘之後,哈爾西做出了決定,第二批轟炸機立即起飛,先前往“貝勞伍德”號派出的那架偵察機報告的敵艦隊的海域,如果現敵艦隊就立即攻擊,如果那條情報是錯誤的,那就立即趕往之前現敵艦隊的海域,攻擊那兩艘艦隊航母。
哈爾西在兩分鐘之內做出的決定是他當時能夠做出的最好的決定。
可問題是,他到底有多少時間來讓第二批轟炸機起飛?
第一特混艦隊的轟炸機是在六點四十五分起飛的,先出的不是轟炸機,而是32架戰鬥機(有4架戰鬥機在風暴中被損壞)。六點五十八分,第一架“射水鳥”俯衝轟炸機離開了航母的飛行甲板。七點十二分,第一架“海雕”魚雷轟炸機起飛了。到七點二十三分的時候,航母上的32架“隼”,33架“射水鳥”(有3架在風暴中被損毀),32架“海雕”(有4架在風暴中被損毀)全部離開了航母。這三批戰機是分別編隊的,因此,第一批出的32架“隼”在七點二十五分左右就能到達哈爾西的頭頂上,而此時,最後一架“海雕”才剛剛離開第一特混艦隊上空呢。
哈爾西是在七點過八分下令讓第二批轟炸機群出的,而每艘艦隊航母一分鐘之內最多隻能彈射出3架轟炸機。也就是說,到七點二十五分的時候,只能讓讓51架戰機升空。因為轟炸航線的修改,因此這批轟炸機很有可能會飛行28o海里,這幾乎是sBd與TBd的極限打擊半徑了,所以只能讓轟炸機先起飛,掛了副油箱的F4u後起飛。兩艘航母都得先把3o多架轟炸機彈射出去,然後才輪到護航戰鬥機。因此,在F第一特混艦隊派來的護航戰鬥機已經進入了第32特混艦隊大型艦隊航母編隊的雷達警戒範圍之內。而在此之前,哈爾西只在艦隊上空安排了24架防空戰鬥機,而且這24架防空戰鬥機還分成了四批,在艦隊的四個方向上尋找那架唐帝國的偵察機呢!
顯然,在第一特混艦隊的轟炸機群到來之前,哈爾西是沒有能力為艦隊組織起完善的防空網的。他給第二批轟炸機只留了第一批轟炸機群中安排了27架護航戰鬥機。就算把這18架護航戰鬥機算上,當時能夠迅的到達艦隊西北方向上的防空戰鬥機也不會過第一特混艦隊派出的護航戰鬥機就有32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