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艘驅逐艦按照順序散開,同時完成了轉向工作。當他們開始向美艦隊衝去的時候,速度已經達到了35節。這是“城市”級驅逐艦的最大速度,其中幾艘驅逐艦也都在外作戰一年以上,為了跟上編隊的速度,這幾艘驅逐艦的鍋爐都是超負荷運轉。
帝國海軍的驅逐艦一直不怎麼重視速度,自從現代意義上的驅逐艦出現之後,帝國海軍就沒有造出過世界上最快的驅逐艦,這大概與早期帝國海軍不太重視魚雷有一定的關係吧,因為驅逐艦本身就是從魚雷艇發展而來的。相反,帝國驅逐艦更注重適航能力,以及續航能力,這也與帝國有大量的海外領地,需要大量的驅逐艦去維持海外領地的安全有關係吧。
在大戰中,有好幾種驅逐艦的速度超過,或者接近40節,而帝國海軍在大戰期間批次建造了數百艘的“城市”級驅逐艦的最大速度也就只有35節,而且在滿載的情況下,往往還達不到35節。這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而且也導致帝國驅逐艦在海戰中很少有成功的魚雷攻擊,反而是在護航作戰中表現突出。這大概也正是因為帝國海軍對驅逐艦的定義,以及使用方式與別的海軍不太一樣吧。當然,這並不能否認帝國海軍驅逐艦擁有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特別是在使用了650重型氧氣魚雷之後,“城市”級驅逐艦一躍成為了當時魚雷攻擊能力最強悍的驅逐艦之一。
“將軍,驅逐艦編隊衝上去了。”
“壓制敵戰列艦,讓巡洋艦也參加炮戰,重點打擊敵戰列艦上的副炮群!”常薦新也在關注驅逐艦編隊的行動。此時,對驅逐艦威脅最大的就是戰列艦上數量眾多的副炮,反而是那些射速慢的主炮難以對驅逐艦構成威脅。
“不對勁,怎麼美艦沒有炮擊我們的驅逐艦?”
“他們的巡洋艦在哪?難道都被打光了,還有怎麼戰列艦上地副炮沒有開火?”
常薦新朝那兩艘美軍戰列艦所在的方向看了過去,果然。美軍戰列艦上並沒有出現密集的炮口閃光,這就說明美軍戰列艦上的副炮沒有開火。他也很是疑惑不解,難道美軍戰列艦沒有發現逼近的驅逐艦嗎?如果發現了,那麼肯定要拼命阻止驅逐艦靠近,戰列艦再厲害,也絕對承受不住魚雷,特別是重型魚雷的打擊。難道美國人想不開,想尋短見了?
第2驅逐艦編隊的指揮官也很是驚奇。在距離美艦隊還有大概5海里的時候,他們仍然沒有遭到打擊,這已經到了發射魚雷地理想距離了。看到美艦隊沒有抵抗,指揮官就沒有急著下達發射魚雷的命令,而是繼續逼近美艦隊,直到距離1號敵艦大概3海里,距離2號敵艦也只有3海里多一點的時候,十艘驅逐艦才紛紛發射了所有的魚雷,隨即就全速轉向,脫離了戰鬥。
“攻擊成功了。美軍仍然沒有反應。還在繼續向西航行,速度也沒有變化,該死的。難道他們都是瞎子?”
“全力炮擊,別管那麼多!”常薦新朝那名大呼小叫的參謀瞪了一眼,然後對航海參謀說道,“航向向被偏20度,拉近一點,不然打不穿敵艦的裝甲。”
此時,常薦新已經意識到,肯定是美戰艦上的雷達有問題,從炮戰開始,美戰艦的還擊就相當弱小。幾乎跟沒有還擊一樣。在巡洋艦的對轟中,美巡洋艦地炮擊精度也很糟糕,不像是在雷達引導下開火,而是由瞭望員在盲目地指揮炮戰。而現在驅逐艦逼近發射魚雷,美戰艦竟然沒有任何規避舉動,毫無疑問,美戰艦上的雷達有問題,不然早就發現了逼近的驅逐艦了。
第23區逐艦編隊發射魚雷的時間是一點十三分,對速度超過了05節的魚雷來說。3海里的距離大概只需要3分鐘時間就能跑完,算上美軍戰艦仍然在向西航行的速度,實際上只需要兩分半鐘左右的時間,魚雷就能命中目標。“南寧”號上的一名參謀就在計算時間,如果能夠有幾條魚雷命中美軍戰列艦的話,那這場戰鬥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一點十六分剛過,1號敵艦被第一條魚雷命中,接著在十秒鐘之內,1號敵艦至少發生了數次爆炸。一點十七分,2號敵艦被魚雷命中,在不到十秒鐘的時間內,這艘敵艦也被數條魚雷命中。
在此起彼伏的爆炸聲中,常薦新向通訊參謀看了過去。
“密集攻擊,驅逐艦發射魚雷的距離很近,設定地扇射角很小。”通訊參謀一邊說著,一邊聳了下肩膀。
常薦新微微皺了下眉毛,也就沒有多問。
一般情況下,驅逐艦發動魚雷攻擊的時候,對魚雷的扇射角是有嚴格規定的,而最低標準就是在到達目標航線的時候,兩條魚雷的間隔距離是敵艦投影長度的一倍,不然就無法保證魚雷命中敵艦。這只是極端情況,而在條件允許的時候,驅逐艦的艦長會將扇射角設定得更小一點,以保證有多條魚雷能夠命中敵艦。另外,這也是為什麼驅逐艦上一般要設至少兩具魚雷發射器,而且每具魚雷發射器上地魚雷發射管之間的夾角是可以調整的,以及在攻擊時,要發射所有魚雷的主要原因。
實戰中,魚雷的命中率比炮彈還要低,如果敵艦發現及時,並且採取的正確的規避動作,運氣又足夠好的話,往往能夠避開魚雷攻擊。在太平洋戰場上,當時還隸屬於第一特混艦隊的“興凱湖”號航母就曾經連續避開了20多條魚雷。可同樣的,只要被魚雷命中,那麼戰艦不沉也會重傷。而為了提高威力,魚雷往往都採用大裝藥,而且使用的都是比普通黃色主要威力大得多的高能炸藥。
“將軍,命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