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諾福克軍港的轟炸機有五支編隊,每支編隊十個中隊。一攻六百架轟炸機,分成五批進入。重點轟炸港口基礎設施,以及周圍的美軍營地,倉庫,機場等等軍事目標。同時,第二特混艦隊也將參加轟炸行動,派遣至少6箇中隊的艦載轟炸機去打擊港口內的艦船。
大部分轟炸機都將前去轟炸弗吉尼亞比奇,轟炸機群分成了十五個編隊,每個編隊八到十個中隊。共計1600餘架轟炸機參加行動。轟炸重點是弗吉尼亞比奇的主城區,以及幾座重要的工廠,特別是為海軍提供零備件的兩家工廠。
擔負護航任務地是部署在百慕大群島的5箇中隊的護航戰鬥機。以及第2支援艦隊出動的18箇中隊的護航戰鬥機。這樣。就能夠保證為每支轟炸機群。包括戰術轟炸機群提供護航掩護。
為了壓制美軍的防空戰鬥機,同時讓艦隊避免遭到美軍航空兵的反擊,第二特混艦隊將出動三個中隊的戰鬥轟炸機提前襲擊米爾福德航空兵基地。參加壓制行動的都是帝國海軍艦載航空兵最優秀地飛行員。另外還將有至少一個小隊的偵察機為這些戰鬥機提供支援。
可以說,這是自戰略轟炸開始以來,行動規模最大,而且組織最為複雜的一次轟炸行動了。更重要的是,在這次轟炸行動中。郝東覺首先提出了“防空壓制”地新式戰術。羅雲衝很清楚郝東覺在指揮航空作戰方面地才華,在郝東覺提出了這個觀點之後,他直接就採納了,而且授權郝東覺全權負責。
在當時,“防空壓制”絕對算得上是嶄新的航空戰術。這與出動電子飛機干擾美軍的雷達不一樣,“防空壓制”更強調硬殺傷。即以摧毀敵人地防空能力為主,而不僅僅只是干擾敵人的防空能力。
因為這是一套新提出的航空戰術,所以才第一次執行防空壓制任務的時候。郝東覺派出去的都是高效能地戰鬥轟炸機,而且安排的都是最優秀的飛行員。這次行動也帶有很大的實驗性質,且壓制範圍僅限於米爾福德航空兵基地,也就是機場,還沒有發展到針對高射炮陣地的壓制行動。因此,這次作戰行動的根本目地是要限制米爾福德航空兵基地的作戰能力,讓部署在這裡的美軍戰機飛不起來。以確保轟炸機群,以及艦隊的安全。
在11日的轟炸中,由江文翰,安士樂,王志華三名超級王牌率領的防空壓制部隊可以說是戰場上最耀眼的一支部隊了。雖然針對諾福克與弗吉尼亞比奇的轟炸行動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可是這三支部隊在戰場上的活動給了郝東覺與羅雲衝更大地啟發。
當時,米爾福德航空兵基地是拱衛華盛頓最主要的機場,部署有200多架防空戰鬥機。如果讓這200多架戰鬥機都升空的話,那對轟炸機群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而僅僅三個中隊的戰鬥轟炸機就使米爾福德航空兵基地徹底癱瘓,從轟炸機進入,到轟炸結束,沒有一架美軍的戰鬥機能夠順利起飛,就算是強行起飛的戰鬥機都被迅速擊落了。也正是如此,在當天的轟炸行動中,只有9架轟炸機被擊落,而且有7架是被高射炮擊落的,只有2架是被美軍的防空戰鬥機擊落的。這是自大規模集中轟炸開始以來,首次被高射炮擊落的轟炸機多於被防空戰鬥機擊落的轟炸機數量的轟炸行動。
僅僅一次轟炸,諾福克軍港就被徹底的癱瘓掉了,港口裡近九成的重要基礎裝置被炸燬,當時停泊在軍港裡的二十多艘艦船幾乎全部被擊沉,或者是在負傷後擱淺。港口內儲備了數百萬加侖的燃料庫被炸中後,足足燒了一天一夜。
弗吉尼亞比奇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超過一半的市區遭到了轟炸,數十萬人傷亡或者是流離失所。三天後,即3月14日,弗吉尼亞比奇再次遭到了轟炸,最終被炸成了一昨鬼城。在兩次轟炸中,有21萬市民傷亡,上百萬人被迫轉移到了別的城市或者是鄉村。在14日的轟炸中,第二特混艦隊的防空壓制部隊再次出動,又成功的掩護了轟炸機群。當時,第2支援艦隊已經撤到了外海去補充燃料與彈藥,只有5箇中隊的岸基護航戰鬥機出動,結果在這天出動的2083架轟炸機中,只有13架被擊落,戰損率仍然遠低於以前的轟炸。
透過14日的轟炸行動,防空壓制戰術的有效性得到了證實,羅雲衝與郝東覺都認識到,安排艦載戰鬥機為轟炸機護航實際上是一種浪費,而且護航本身也是一種被動的防禦作戰方式,而要擊敗對手,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主動出擊,而防空壓制戰術的根本思想就是透過主動攻擊來癱瘓敵人的防空作戰力量。
也正是在得出了這個結論後,羅雲衝立即調整了轟炸行動,在完成了對弗吉尼亞比奇的毀滅性打擊之後,轟炸重點全部轉移到了美軍的軍事目標,特別是航空兵基地,野戰機場等對轟炸機群有著重大威脅的軍事目標上。同時,艦載航空兵也是全面出動,配合與支援戰略航空兵的行動。在16日,第1支援艦隊到達戰場,第2支援艦隊也完成了補給後,艦隊航空兵的規模達到了頂點。
當時的防空壓制戰術理論仍然是不健全的,需要經過實踐來逐步完善,也正是羅雲衝與郝東覺都認識到了防空壓制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二階段戰略轟炸的後期,防空壓制作戰成為了重點任務!海魂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陸 第三十五節 軍港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