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海魂>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陸 第四十三節 黑夜天使[第三更,求月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陸 第四十三節 黑夜天使[第三更,求月票] (1 / 2)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陸 第四十三節 黑夜天使

針對美國農業產區轟炸行動開始的時間被定在了六月初,羅雲衝有20天的時間完成準備工作。當時,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蒐集情報,掌握美國東南部地區,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各主要農業產區內農場的分佈情況,還有將在六月份到達的收割部隊的部署與活動情況。為此,羅雲衝專門安排了上百架偵察機去執行這個任務。

從五月十日開始,偵察工作就全面展開了。這次情報部門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幫助,甚至安排了近千名情報分析員到聖地亞哥協助羅雲衝的戰略航空兵司令部分析偵察機拍回來的照片,從而確定需要轟炸的目標的座標,確定各農業產區需要投入的轟炸力量,對付農業收割隊需要投入的轟炸力量等。

羅雲衝也在五月中旬開始調整戰略轟炸機部隊的編制。針隊農業區的轟炸行動基本上是分散進行的,轟炸範圍大,密度小,因此這對機群的編組有著完全不同的要求。當時羅雲衝還很擔心轟炸機的損失率,畢竟分散行動的轟炸機很難得到護航戰鬥機的掩護,不過,到了五月十八日,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當天,羅雲衝盼望已久的第一批夜間護航戰鬥機到達了戰區,按照陸軍司令部的承諾,在30日之前,將為羅雲衝至少提供20箇中隊,720架夜間護航戰鬥機,而且都是當時帝國最先進的夜間護航戰鬥機。

夜間戰鬥機與晝間戰鬥機有著很大的區別,而一個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夜間戰鬥機要比晝間戰鬥機大得多。一般都是雙發動機的重型戰鬥機。而本質上的區別是,夜間戰鬥機必須配備雷達,同時以截擊轟炸機為主,而不是以對付敵人的戰鬥機為主。

整個大戰期間,因為帝國本土一直沒有遭到威脅,而且帝國地主戰場是在太平洋上,太平洋戰場並不是重型轟炸機的主戰場,對夜間防空作戰的要求幾乎沒有。因此帝國陸海兩軍都不是很重視夜間戰鬥機,只是帝國陸航擁有一種型號的夜間戰鬥機,主要負責在大陸戰場上對付俄軍的轟炸機。

最重視發展夜間戰鬥機的是英國與德國,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本土都在戰爭期間遭到了大規模的轟炸,而且都遭到了夜間轟炸。當時,英國與德國都是用速度快,機動靈活地中型轟炸機改裝為夜間戰鬥機的,比如英國非常有名的“蚊”式轟炸機就有夜間戰鬥機型號,而且是一款相當不錯的夜間戰鬥機。德國也改裝了其JU88式轟炸機為夜間戰鬥機,也有著不錯的效能。可是。歸根結底。這些由轟炸機改來的夜間戰鬥機,準確地說,叫夜間截擊機在效能上有很大的缺陷。只能應急,而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戰爭需要。

美國也屬於較早研製夜間戰鬥機的國家,當時美國稱其為重型戰鬥機。早在美國參戰之前,P38式重型戰鬥機就已經在美軍中服役了。最初的時候,P38沒有安裝雷達,因此無法在夜間執行截擊任務,只是一款航程相當遠地重型戰鬥機。不過,在太平洋戰場上,P38的表現並不怎麼樣,畢竟在白天的戰鬥中。重型戰鬥機很難是更靈活,速度更快地戰術戰鬥機的對手。正因為如此,美軍一般用P38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當作轟炸機使用,很少用其執行護航與防空任務。

在戰線推進到了巴拿馬的時候,唐帝國與美國都考慮到,如果今後要轟炸美國本土的話,那麼不管是護航,還是防空。夜間戰鬥機都相當重要。直到這時,兩個國家才重視夜間戰鬥機,並且都啟動了相關的研製計劃。

美國人搞出了一種很奇怪的飛機,軍用編號為P82,實際上就是將兩架P51連線到一起,成為一架有兩臺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其測試時的效能是相當可觀的,在6400米高度上能夠達到400節的速度(比“遊隼”與“鷹”都要快),爬升率每分鐘1150米(當時大部分高效能戰鬥機也不過就每分鐘幾百米而已),絕對升限11900米(這已經趕上“鵬”式轟炸機)了。更恐怖地是,其航程達到了3600公里,也就是說,作戰半徑至少都有900公里!如果使用副油箱的話,航程還能進一步的提高。

如果僅僅看這些效能,P82絕對是一款很不錯的戰鬥機,一款在效能上超過了戰術戰鬥機的重型戰鬥機。可實際上,當時美國根本就沒有時間完成P82的所有設計工作,而且所採用的發動機也是優先提供給其他部隊的,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發動機,加上成本等各方面地因素,到29年初的時候,只有少量不完全成熟的P82完成了生產,而沒有正式裝備美國航空兵。

當時美國主力夜間戰鬥機是P38與P61這兩種型號,其中P38的數量最多,P61只少數裝備用於防禦首都的部隊。因為在效能上的侷限性,P38也只能承擔夜間截擊任務,是美國當時主力夜間戰鬥機。而且當時美軍的P38有好幾個大型號,十幾種小改型,雖然改進可以提高效能,但是改進帶來的後勤保障問題卻相當嚴重,很多P38就是因為保障跟不上,結果停在機場上無法出動。

比起美國人來說,帝國在此時的研製能力是非常充足的。陸軍在27年底提出了要求時,包括哈飛,沈飛在內的好幾家飛機制造廠都參加了競標,當時每個飛機廠都提出了各自的設計方案。

成飛的設計方案最為超前。當時,成飛已經在與德國方面合作,拿到了幾臺渦輪噴氣發動機,正在研製噴氣式戰鬥機。在接到了招標書之後,成飛就提出了採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一種設計方案,即將兩臺發動機吊裝在機翼下。騰出機頭的位置安裝雷達,配備兩名飛行員,其中後座上的是雷達操作員。這個方案的效能指標最高,可是風險也最大,研製時間最長,投入也最大,最關鍵的是,航程只有1500公里。遠達不到陸軍的要求,就最先被淘汰掉了。

哈飛的設計方案最複雜,即用兩臺活塞發動機與一臺渦輪噴氣發動機作為動力,平時用活塞發動機巡航,作戰時啟動噴氣發動機提高速度,而且也安排了兩名飛行員。可結果與成飛的設計一樣,太複雜,研製週期太長,就算其設計航程達到了3200公里,但是風險太大。也很快就被踢出局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