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海魂> 第二十六卷 未來啟示 第二十二節 折戢[第三更,求月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六卷 未來啟示 第二十二節 折戢[第三更,求月票] (2 / 2)

在資金投入上。德國能否在戰時保證為核計劃提供足夠的經費,這也是個問題。也許德國並不缺乏人力資源,畢竟德國的核物理學家是世界上最多的,在核理論研究方面,德國也是最先進的,可是德國有足夠的資金嗎?這是另外一個重大的問題。

唐帝國為“盤古計劃”先後投入了500多億,雖然這其中很大一筆經費都用於了相關地開發工作。比如“快中子反應堆”就是“盤古計劃”

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投資力量絕對不小,只是在原子彈投入實戰使用之前還沒有建成。鈽地後處理工廠也是一筆巨大的投入,還有在很多相關方面地研究。

甚至是在後來的“黃石計劃”中的一部分研究專案也囊括在了“盤古計劃”之中,從而使帝國在“黃石計劃”中地投入只有幾十億,遠比預料的少得多。

同樣的。美國在“曼哈頓工程”上地投入也可以用天文數字來形容,根據戰後解禁的一部分“曼哈頓工程”的資料與檔案來看,美國先後在“曼哈頓計劃”中投入地資金超過了200億美元。雖然這個投入遠少於“盤古計劃”但是“曼哈頓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製造原子彈,在很多相關方面的投入要少得多,因此實際上用於研製原子彈的投入並不少。

那麼。德國如果要造出原子彈的話,其投入肯定不會比“曼哈頓工程”少多少,問題是,當時德國有這麼多的經費嗎?

“盤古計劃”地總投入相當於帝國海軍在刀年時的全年軍費預算,相當於帝國29年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0%,而德國在戰前的國民生產總值大概只有帝國的6成左右,在戰爭期間。德國本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工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而唐帝國本土就沒有遭到過打擊,顯然,在戰爭期間,德國的生產能力肯定更低。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一直是在為抨衛本土而戰,而帝國的戰場卻在本土之外。相對而言,德國拼了命才堅持到了最後。而唐帝國不但堅持了下來,而且基本上維持了國內的穩定。

特別是在22年到25年之間,德國幾乎是完全依靠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戰略援助才堅持下來的,在此情況下,德國哪來的經費搞原子彈呢?

就算戰時的應急計劃可以有效的降低研製成本,可問題是,經費仍然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德國連足夠的經費都沒有,那還搞什麼原子彈呢?

實際上,到了戰後。德國也很難拿出足夠的經費研製核武器。在“施鼐興計劃”中,德國是獲益最少的國家,主要是德國一直奉行大歐洲政策,而這與唐帝國的根本國家利益是相牴觸的,除了在戰後前兩年裡,唐帝國減免了部分德國拖欠的戰爭債務,並且為德國提供了一定的支援,隨後唐帝國就沒有繼續為德國提供經濟復甦所需要的援助。戰後,德國的第一任務是儘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恢復國內經濟。同時還得扶持佔領下的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北部地區發展經濟,還得援助由其扶持的俄羅斯民主共和國發展經濟。在這麼多的投入下。德國有能力研製原子彈嗎?

可以從戰後德國政府逐年公佈的經濟報告中看出,在戰後的前五年裡,德國的經濟是相當緊張的,而且國內局勢也一度緊張,當時德國甚至不得不透過繼續拖欠戰爭債務來恢復國家經濟,還差點因此而遭到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經濟制裁。完全可以想像,德國政府在這個時候能夠拿出多少錢來發展原子彈。

除了經費之外,最大的一個疑問就是,德國試爆的第一枚原子彈是用缽做的“內爆式”原子彈,而不是“槍式”結構的。這也與另外幾個有核國家的情況不一樣。可以說。德國是唯一在第一次試爆原子彈時就採用“內爆式”結構的國家。

相對而言,“內爆式”要複雜得多,就算有足夠的鈽元素,在技術方面為了保險起見,也不應該首先採用“內爆式”更重要的是,任何國家首先要保證的是原子彈的有無,而不是原子彈的結構有多先進,因此採用“槍式”結構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了。

雖然很多人認為,德國進行了大量前期研究。而且有著大量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在技術方面不成問題,可是當時德國要與唐帝國抗衡,首先要保證的絕對是有無問題,而不是先進性問題,那麼,德國有何理由直接就用更復雜,更可能失敗的“內爆式”結構呢?

根據這些判斷,很多人都認為,當時唐帝國在美國遺失了一枚原子彈,就是代號“橙子”的那枚原子彈,而且這枚原子彈透過秘密途徑被美國政府送到了德國去。那麼,美國為什麼要將“揀”到的原子彈送給德國呢?

美國的動機並不理解。如果戰後沒有一個可以與唐帝國分庭抗禮的國家的話,那麼唐帝國就將獨霸全世界。而美國也很有可能被徹底的分裂。甚至失去統一的機會,這是對美國最為不利的。而只要有一個國家能夠與唐帝國競爭,那麼唐帝國就不敢為所欲為,就會受到牽制,就算美國在戰敗後被分裂,那麼也有再次統一的機會,擁有再次崛起的機會。德國就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國家,德國有與唐帝國競爭的政治需要,而且也已經與唐帝國產生了矛盾,更擁有與唐帝國競爭的實力,因此,讓德國獲得與唐帝國競爭最基本的砝碼——原子彈。是確保美國戰後利益的關鍵因素。

根據這些分析,甚至有人認為。德國試爆的第一枚原子彈實際上就是唐帝國在美國遺失的“橙子”,德國人只對這枚原子彈做了修復,隨後就進行了爆炸。當然。這個論點本身是有很多漏洞的,就算原子彈被美國揀到了,德國拿到了“橙子”能夠輕易的修復嗎?從8500米高度投下的原子彈在砸到地面上的時候,恐怕已經完全變形了,內部結構也嚴重破壞,最多隻能供德國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參考,要想修復,幾乎是不可能的。

後來,還有人專門寫了一本書,討論唐帝國是否在美國遺失過原子彈,而且這枚原子彈是透過什麼途徑送到德國去的。這些也許並不重要。至少到現在為止,唐帝國。美國,德國三方都沒有就此事公開任何政府的檔案,也沒有任何人提到過這件事。至於是否有一枚原子彈遺失在了美國,筆者在此也只是猜測與分析而已。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