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一日,已經有兩個中隊的“遊隼”完成了改裝,這兩個中隊的飛行員也利用最先改裝的幾架“遊隼”完成了適應性訓練。當天,羅雲衝就著手策劃了一次轟炸行動,這是至十月四日之後,羅雲衝首次組織新的轟炸行動。當時,談仁皓也正好沒有別的事可做,在羅雲衝的“邀請”下,他也參加了轟炸的策劃工作。
“可供選擇的目標有這幾個,”一名上校情報軍官負責做目標解說,他首先將一張巨大的航拍地圖掛在了黑板上。“傑克遜維爾,佛羅里達州第二大城市,也是該州北部最大的城市,其東面有美軍航空兵在本土東南部地區最大的基地。根據情報,大部分美軍官兵都居住在該市東南部城區,也就是地圖上用黃色線條圈起來的部位。轟炸的主要目標還有城區西北部的工業區。轟炸機群在六點半到七點見到達,這時候大部分美軍官兵都在家裡,或者是正在趕往基地的路上。工廠的工人也正在換班,能夠達到最大的殺傷效果。”
談仁皓一邊聽著,一邊翻看著手上那份由情報部門提供的資料。美國本土的軍事基地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大部分的基地官兵都不住在基地裡面。雖然很多美軍基地都有官兵宿舍區,可是基地宿舍是有限的,在戰時,無法容納下所有的官兵,而且還有很多臨時調派過來的軍人,大部分的官兵都住在鄰近的城區裡面。這一點與帝國軍隊有所不同,在帝國軍隊裡,大部分的官兵都是住在基地裡的,而且普通軍人不可能攜帶家屬一起到基地去,也就不存在需要多少高階宿舍的問題了。
“第二個目標是亞特蘭大。”軍官掛上了另外一副航拍照片,實際上,這些照片都是由好幾張照片拼組而成的。“亞特蘭大是佐治亞州的首府,也是美國東南部地區的第一大城市。大市區人口110萬。戰爭爆發前,該市地工業並不發達,但是從26年開始,大部分沿海地區的工廠開始內遷,亞特蘭大成為了美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工業化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商業城市。其工業區主要集中在城區的西面,東面是商業區,北面主要居住富有的白人。而南面則是貧民區,多為黑人。而我們首選的轟炸目標是西面的工業區,然後是東面地商業區。如果以打擊有生力量為主的話,則首選南面的貧民區,這裡也是工人最集中的居住區。”
談仁皓微微皺了下眉毛,從情報軍官的話裡來看,炸死工人好像成了最重要的一樣。這也不能怪情報軍官,在對日轟炸的時候,談仁皓與羅雲衝就遇到了點小麻煩。當時,日本的大型工廠都被摧毀了。可是日本的戰鬥機仍然在繼續生產。後來談仁皓與羅雲衝才知道。日本的很多戰鬥機零件都是在小作坊裡生產地,然後再送到少數工廠進行組裝。隨後轟炸範圍擴大到了居民區,因為大部分地手工作坊都分佈在居民區裡面。也正是對居民區的大規模轟炸。最後摧毀了日本。當時羅雲衝就總結出了一點經驗,炸死工人,要比炸燬工廠更為有效。工廠可以分散,甚至有些工廠可以建在地下,可是沒有工人的話,任何工廠都只是個擺設而已。
“第三個目標是田納西州地納什維爾。”情報軍官掛上了第三幅圖。“納什維爾是美國中東部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大市區人口85萬,也是美國中東部地區最重要的工業城市與交通樞紐之一。有五條公路在此交匯,從新奧爾良到芝加哥,幾乎橫跨了美國本土南北的鐵路線也在此透過。火車站在城市的西面,而這條鐵路線是美國將五大湖地區生產的軍事物資運往南部地區的主要交通線。從照片上可以看到,火車站周圍有數個高射炮陣地,防空火力相當猛烈,而我們首選的轟炸目標也是火車站。為了確保轟炸機的安全,應該儘量選擇高空投彈,或者是在夜間的時候低空進入。另外,北面地工業區也是轟炸目標之一,相對而言。工業區周圍的防空火力就要弱得多了。”
“距離我們有大概2200公里。”這時候,羅雲衝在談仁皓耳邊低聲說了一句,“是所有目標中最遠的。”
“也就是說,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羅雲衝微微點了點頭。“這次轟炸行動的主要目的是檢驗護航戰鬥機能否確保轟炸機群的安全,降低轟炸的損失率,而我們的護航戰鬥機根本就飛不到納什維爾去。當然,不可否認,納什維爾是最有吸引力的目標,特別是火車站。”
談仁皓笑著搖了搖頭,如果達不到目地,再有吸引力又有什麼意義呢?
最後一個可供選擇的目標是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這是北卡羅來納州最大的城市,人口125萬,同時也是美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有鐵路直通華盛頓,紐約,以及南面的新奧爾良。在工業目標中,最有價值的就是為美國陸軍提供彈藥的一座兵工廠,還有幾個戰車零備件工廠。可是夏洛特距離古巴東南部也超過了650海里,加上當時羅雲衝並不想一上來就冒險轟炸美國的軍工目標,也就很快被排除掉了。
四個目標中,傑克遜維爾距離最近,可因為沒有多少非軍事目標,而轟炸機場的話,受到的阻力肯定很大,就算是轟炸居民區,或者是工業區,也都將遭到附近美軍戰鬥機群的瘋狂攔截,護航戰鬥機不一定能夠起到好的效果。最終,羅雲衝把這個目標也排除掉了。剩下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亞特蘭大。
之前,亞特蘭大遭到過一次轟炸,只是影響並不是很大,反而有幾架轟炸機被擊落。該城位於內陸地區,距離聖地亞哥大概1450公里。而將戰鬥機部署到奧爾金東北的機場的話,護航作戰距離是700海里,雖然這要比“遊隼”改進後的最大作戰半徑多出了50海里,但是這50海里的距離並不很關鍵,最後進入轟炸的階段。戰鬥機也無法繼續掩護轟炸機群,也就沒有必要跟隨轟炸機群一起殺入美軍的地面高射炮的防空網了。
在選擇目標方面,參謀軍官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亞特蘭大本身也是交通樞紐,有六條公路線與外連線,而且從新奧爾良到美國東北地區丹福斯,途中要經過華盛頓,紐約等重要城市地鐵路線也從亞特蘭大經過,而且當時從美國東北部地區工廠裡生產出來的軍火物資都要依靠這條鐵路線。有參謀提出重點轟炸亞特蘭大的火車站。破壞火車站的中轉能力。而更多的參謀則主張重點轟炸工廠區,以及工人居住的貧民區。
當時羅雲衝也有點猶豫不決。如果從總體影響來看,火車站肯定要比亞特蘭大那幾座工廠更重要,炸掉了火車站,美國東北部地區生產出來的軍火物資就只能走海運,或者是效率低得多的公路交通線,這不但降低了運輸效率,而且還會給海軍的潛艇更多的機會。可問題是,火車站屬於中小型目標,轟炸的難度本身就不小。另外美軍肯定會在火車站周圍部署大量的高射炮。轟炸機群的損失就會更高一些。相反,工業區屬於大型目標,轟炸的難度相對小得多。而且美軍也不可能用高射炮保護所有的工廠,沒有哪個國家有那麼多的高射炮,轟炸機的損失會降低不少。
“首先,這次轟炸行動的主要目地是什麼?”談仁皓卻不存在著同樣地疑問,“你自己都說過,這次轟炸的目的是要證實護航戰鬥機地有效性,特別是其航程能夠達到需要,其作戰能力足以應付美國的防空戰鬥機。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選擇高危險性的目標。在我看來,轟炸工業區更實際一些。至少這不會讓我們的轟炸機頂著高射炮的彈雨飛行,而主要的威脅就是美軍的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