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九十六章 (2 / 4)

平時的時候,就在不影響行軍速度的情況下,儘量擴大自己的隊伍,然後每次遇到新軍,就將自己隊伍裡面的大量新兵全都集隊主動送給新軍去俘虜,而他們自己則趁機跑掉。

這樣,雖然不能完全保證自己不被新軍同時包了餃子,但是至少保命的機率確實一下子就大了很多。

而這帶來的結果就是,新軍三五萬人出戰,攻打十萬人的闖軍部隊,但是在俘虜了闖軍近二十萬人之後,闖軍還有幾萬人在外面跑。

之前打天下,到處是敵人的時候,新軍將士的數量肯定是越多越好,但是現在天下已經幾乎平定,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做好新軍將士的和平轉化了。

任何一個已經完成大一統,同時並不打算太過向外擴張的國家,都不會保留太多的脫產部隊。

因為,脫產部隊本身對於國家的資源是隻有消耗而沒有產出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少量保留的脫產部隊能夠保證國家的安全,但是過多的脫產部隊卻會導致拖垮國家的生產。

朱元璋當年的辦法,就是將脫產部隊,變成不脫產的半農半兵部隊,也就是軍衛所制度。

在當時,軍戶們被分發了土地,自行耕作,自己養活自己以及一家人,讓朱元璋不花費一分一毫就養活了大量的軍隊。

這個制度在最開始的時候,可是極其讓朱元璋自豪的,號稱是不花一分,養活百萬雄兵。

但是,一代代發展下來,軍戶、衛所制度的弊端,在這大明末年已經展露無遺。

這樣的情況下,崇禎肯定不會再重蹈上一輩的覆轍,而是在思考之後,將有功之臣都轉化為了官員或者預備官員,而那些功勞較少或者沒有的,就轉化為地方的兵卒。

如此一來,其實幾十萬的軍隊很容易就轉化到了整個大明之中,穩定向好,而且沒有任何波瀾。

與此同時,農令這個崇禎從一開始就一直心心念唸的體系,如今也已經明顯展現出了能力。

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有農令幫忙教導引領的地方,比起還沒有農令進行管轄的村落比起來,有農令的地方,能夠比其他地方高出至少兩成,高的能有三到五成!

不要覺得兩成似乎很少,要知道,一家四口,能夠多出兩成的糧食,就等於他們能夠再多養活一個成年人。

經過這麼多年的天災人禍,大明的人口數量其實早已斷崖式地下降了。

但是,靠著農令的存在,大明的人口數量不僅能夠增長回到之前的最高峰,而且還能夠往上再超出兩成!

這樣一看,就明顯感覺到了農令的作用了。

而再之外,農具的打造體系在這段時間以來,鍛造的成本以及農具的效果都有了很明顯的最佳化。

可以說,崇禎從最開始到現在的一系列政策,儘管期間也會出一些問題,會遇到一定麻煩,而且需要修改完善,但是到現在為止,全都有了很好的結果!

“就看什麼時候能夠將遠端傳信給搭建完了。”

崇禎回味著自己著一段段的成就,相當欣慰。

不過,對於一直都是個急性子的崇禎來說,當前,很期待但是卻沒有完成的東西才是他當下最為心心念唸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