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欣的三項條約,最多的就是關於美國的。
準確的說,是發給美方的「談判」。
針對於幾個月前美國經濟制裁湄港一事,於欣首先提出了主動修復湄港與美之間的關係,並假設了一個交易前景。
作為前提,湄港會摒棄前嫌,恢復美金在湄港內部的正常流通。
其次,湄港會繼續採購美盟旗下企業的物資和商品,用於湄港內部的發展和建設,以及各種貨物的自由流通,撤銷對美資的各項限制及屏障。
如此做的要求,是美方
撤銷對湄港的經濟制裁,並且把歐美出口至東南亞,至華,以及阿拉伯周邊諸多國家的海運物流業務交給湄港。
說白了,就是湄港不僅要做東南亞的出口生意,也要做外面對「裡面」的進口生意。
當然,這個生意只是指物流,而且僅僅是海運物流。
天上飛的和地上跑的,跟湄港沒關係。
但是隻要涉及到海里「遊」的,只要是跟運輸有關,那就必須要交給湄港。
不然,湄港就鎖你脖。
至於怎麼鎖,就要提到湄港與華和東盟雙方的協約了。
隨著跨國自由貿易的大力發展,各國之間的企業、工廠和商販的進出口貿易需求也越來越廣泛。
大到汽車,遊艇,和各種家用電器,小到一包零食,一卷衛生紙,都有來自各個國家的「進口」需求。
比如華夏。
公民的消費是自主自由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那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成為了歐美非常龐大的出口貿易市場,這還不包括俄及西邊的更多國家。
沿海一帶有不少商人投資了碼頭,船隻,成立了海運物流公司。
但畢竟都是些散戶。
像是湄港這種專門成立一個「特區」來專門做物流生意的,別說亞洲了,就是放眼全球,也是頭一份。
這等於湄港向全世界宣佈:做物流,我是專業的。
而湄港的姿態也甚是高調。
三個條約,是要直接把那些「散戶」幹翻的節奏。
壟斷。
湄港的意圖再明顯不過,是要用成立新特區,建立「國」對國的方式,直接把整個亞洲對歐美所有跨國貿易往來的物流生意,全部攬入自己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