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等二樓房裡的朱娘回答,朱浩已跑到前院去了。
……
……
來的果真是於三。
簡單寒暄幾句,朱浩便跟著於三出了院門,兩人順著河邊的青石小路前行,一直下去走個一里多便是戲班落腳處。
“浩哥兒,眼下戲班正籌備亮場戲,如您之前吩咐的那般,準備讓龍班主的人上臺……您是不知,南昌城最近來了很多戲班子,甚至有江南的大戲班應召前來,一個班子有兩三百號人,生旦淨末丑一應俱全,那叫一個氣派……
“您之前說什麼來著,服化道,對,就是服化道,比咱的都齊活……還有就是人家的臺姿,咱再練幾年怕也沒法比……”
於三跟在朱浩身後,嘀咕這兩日見聞。
朱浩很清楚,戲劇本身就是富足生活的產物,只有當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不虞溫飽,人們才有心思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而江南作為魚米之鄉,大明建立後久不歷戰禍,再加上江南本身就是戲劇鼻祖南戲的發源地,江南戲班行業昌盛完全是情理中的事情。
“對了,還有一些零散的戲子,有的甚至不是樂籍中人,也到了南昌城,他們中有人想找那些大戲班掛靠落腳,要不咱招幾個過來,以備不時之需?”
於三明白朱浩經營戲班的理念後,一心做大做強,招攬人手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為防止像公冶菱這樣的臺柱子契約到期後留下空擋,戲班面臨無人可用的困境。
朱浩道:“有好的自然要招進來,不一定唱什麼,也不分男女,我們總不能只做一些女人為主的戲吧?”
於三眨眨眼,仔細一想還真是。
之前在安陸立足,不管是龍班主還是朱浩新買的戲班,從《牡丹亭》到《白蛇傳》,唱的都是以女人為主的戲,就算是《三打白骨精》,大多數角色都是女伶扮演,看起來有些不倫不類,這種局面必須儘快改善。
此時二人正好經過一個大門洞開的院子,裡面正有人吊嗓,朱浩循聲望去,男男女女幾十號人正在練功,或扎馬步,或練腿功、腰功,或拿頂、虎跳、圓場、翻身,或練把子、毯子、水袖等等,各色人等來回穿梭,好生熱鬧。
於三指著院子道:“這是江南有名的‘敞雲班’住處,他們這次來的人最多,據說光落腳地就有三處,準備在城內不同地方亮相,先把名頭打響……咱的兩個班子駐地離他們不遠,就在後面弄巷裡。”
朱浩看了好一會兒才收回目光。
不管對方什麼來頭,總歸是正經唱戲的,光看這練習的認真勁兒就知道人家吃的是專業飯。
而朱浩的戲班更多是滿足自己的個人興趣愛好,辦班的初衷不同,經營策略自然也就不同,沒必要羨慕人家的戲班有多大,人手有多全。這樣的戲班就算給他他也養不起,甚至不會養……以後真想拿這個發財是怎麼著?
老子以後要考科舉,建從龍之功,要掌權,兼濟天下,不是為了在梨園這一畝三分地混日子,打發餘生。
……
……
於三帶朱浩到了地方。
左右兩個院子,房間不多,比在安陸時還要狹窄,臨時增加了很多床鋪,兩個戲班都需要人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