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文人談錢,你小子吃飽了撐的?
我唐某人一幅畫收多少銀子會告訴你?
做夢去吧!
其實唐寅不說,朱浩豈會不知?
之前與蘇熙貴閒聊時他曾無意中提及,買唐寅的兩幅畫花了四十兩銀子……看起來不高,但在這時代的書畫家中,除了那些朝中頂級文臣、能帶來政治資源的在職或致仕大臣外,唐寅收取的潤筆資已非常高了。
之前四十兩銀子換兩幅畫,現在一百兩換一幅,就算你唐寅再清高,為了將來生活穩定,想來也不會拒絕吧?
……
……
日落時分。
村子裡做農活的人陸續回來,根叔作為村老,馬上按照朱浩的要求,把十幾個適齡孩子叫來。
根叔面帶愧色:“村落乃是由流民組成,並非同宗,百家姓不少,小東家您要是有什麼事安排他們做,只管吩咐便可。”
朱浩找來的孩子,都是十歲以下,看上去比較聰明伶俐的。
但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沒接受過任何文化教育,這年頭,普通人家的孩子想要讀書,近乎天方夜譚。
別說普通人家沒錢供孩子讀書,孩子老早便要下地幹農活來養家,就說農家人的思想裡,根本就不覺得文曲星能落到自家,也不認為自己的孩子讀書後就能考科舉光耀門楣。
如果朱浩直接說帶這些孩子去讀書,免費教授學問,估計眼下各家各戶不會反對,覺得孩子認識幾個字也挺好,可也僅僅如此,一旦學會簡單的書寫,各家就不會再把孩子送來,到時苦口婆心去勸都沒用。
必須要有新穎且吸引力十足的說辭。
朱浩道:“根叔,是這樣的,家裡準備在城裡開幾個工坊,專門做一些器具,到時可能需要一些幫工,不如讓這些孩子跟著我學一門手藝,順帶從他們中間挑幾個認識字計算也不錯的,以後到鋪子當帳房……你意下如何?”
根叔眼前一亮:“那感情好。”
“那根叔就讓村子裡適齡孩子都跟著過來學一學,回頭也跟下夼村的人說一聲……”
朱浩把話放出。
果然管用。
吃過晚飯後,十幾個孩子外又增加了七八個。
估計之前有人擔心朱浩不知道要幹嘛,對於東家的徵召不怎麼上心,聽說是要從中選拔進城學手藝的學徒,這下都巴不得把孩子送來。
這時代大多數人小農思想嚴重,認為讀書沒前途,可學一門手藝……那絕對算得上祖上燒高香。
手藝能一代一代傳下去,簡直是傳家寶一樣的東西,普通匠人輕易不會把手藝傳給外姓人,有時候連家裡的女娃都不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