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走了,看戲去,最近那幾個新戲子太不像話了,怎麼教都學不會,讓公冶姑娘再教教她們!”
朱浩搖頭晃腦。
“好,先生請!”
蔣榮一聽有免費的戲聽,還能去後臺捉弄幾個新來的女戲子……這小日子過得……什麼成婚不成婚的,放以後再說吧。
……
……
進入六月,酷暑來臨。
安陸本地又在搶修江堤,這次知州張也錚很賣力,多番派人來跟王府溝通,提出配合興王府重修江堤。
大概張也錚知道自己在安陸任期不會太長,最遲來年開春就會調任,想趁著走之前撈一波政治資本。
張也錚在安陸任官兩年多,口碑一塌糊塗。
普通百姓都知道張也錚是什麼貨色,湖廣地方道御史沒事就參劾他,但人家後臺硬,到現在屁事沒有,該撈錢繼續撈,以各種名義搜刮,得來的錢財不斷向皇帝送禮。
王府雖然對張也錚的作為看不過眼,但沒明面上也沒撕破臉皮。
後面接待州衙派來的使者的任務,就交到唐寅身上。
唐寅這兩年學會跟官府中人打交道,難能可貴的是他身上官腔很少,不過以他那放蕩不羈的性格,官場中人真不太適應,讓他去反而是對迂腐官員最好的懲治方式……你永遠無法跟一個無心於政治的人講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什麼利益輸送,又什麼權力格局,唐寅完全不吃你這套。
那些當官的往往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這天唐寅見過州衙派來的使節,見完後都懶得跟興王或是袁宗皋彙報交談過什麼。
他直接來找朱浩,告知朝廷對於應州大捷之事基本有了定案。
“……以兵部傳來的訊息,朝廷定下敵我雙方的死傷數字,朝廷這邊折損兵員大概六百多人,殺死、俘虜韃靼人三百五十多人,這一仗雖然成功將韃靼人逼退,但自身損失也不小啊。”
唐寅略顯失望。
本以為真跟皇帝吹噓的那般,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輝煌勝利呢。
感情把敵人趕走的同時,自身兵馬的損失比敵人還多?
朱浩琢磨了一下。
這跟歷史上對應州之戰“韃靼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的描述何其相似?
雙方數十萬人規模的大戰,前後歷時半個多月,正面交鋒都有五天,令後來韃靼幾十年不敢再大規模犯境,而達延汗也死在應州大捷發生的正德十二年……影響如此深遠的一場大戰,最後就這點戰果?
史官對這個胡鬧皇帝的抹黑,還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題外話------
今天繼續三更,天子求一波訂閱和月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