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人品德的高低,不是靠某種學問來支撐,還是要看個人的經歷和修養,有時講窮山惡水出刁民,也是因為人類最基本的訴求是生存,在違背生存這個前提下,想把人栽培成道德先鋒,那是不現實的。
……
……
三中二。
朱浩現在開始為不知道在哪個考棚考試的孫孺發愁。
這樣一個難以成就大事的徒弟,就算有兩篇文章可以套用師傅給你寫的文章,但僅僅是第一題,就可能讓你榜上無名。
第一場三篇四書文,幾乎就決定了鄉試成績的高低。
第一題乃重中之重,這道題目看起來很簡單,但畢竟朱浩沒有提前研究過,其字面意思是,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論語章句集註》釋意:“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於是始相遠耳。程子曰:‘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有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所以說四書五經中,大多數的文章和句子都是可以找到通義的內容,尤其是孔孟兩大聖人說的話,完全可以拿不同的句子來論述,結果基本都一樣。
在聖人經歷中,也能找到很多相關的例子,無法一一細說。
論述方向,就是向善人學善,不能近惡,並以本性之善面對世間一切之惡,不靠言論之善來死撐,相當於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嘴上表現出來的善並不是善……
……
……
時間還早。
太陽出來好一會兒了,朱浩依然沒有動筆。
這麼大一座好似監獄般的考場,對朱浩而言,寫三篇四書文,別說三天,三個時辰都多餘,但問題是你不可能提前交卷出去,必須待夠時間。
如此一來,保持好心態,比及早完成文章更為重要。
寫完了也是無所事事,等回頭發現文章中犯了忌諱,或是後面試卷被弄髒,估計在號舍內想死的心都有了。
所以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到了第三天早晨把三篇文章一氣呵成寫出來,交卷離場,回去享受一天的自由,再回來遭罪……
至於後兩題。
朱浩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研究,畢竟一早就詳細推敲過,就此論述過不少文章,從中挑選出方向正確的,送了孫孺一篇……
往外看了看。
並沒有見到巡場的人。
大概是連巡場的人都不怕考生作弊。
最大的問題在於,鄉試透過的難度非常大,若是想替考或是交頭接耳,意義不大,誰敢保證隔壁那位就能在幾千人中脫穎而出?人家有本事考取舉人,為啥還要跟你交頭接耳幫你寫文章?
都已經到了考鄉試的地步,難道聖人之言你還能看不懂意思?一個個考生眼高於頂,用得著別人來提醒?
至於替考……基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