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八月中旬。
朱浩離開安陸已有半個多月,朱娘全在思念兒子中渡過。
因為掛念兒子,朱娘算賬時心不在焉,甚至需要李姨娘提醒,才知自己把賬目數字給弄錯了。
“夫人,您要是累了的話,就先去休息吧……這兩天看您精神頭不是很好,可是因為秋涼的緣故,夜裡沒睡好麼?”
李姨娘關切地望著自己這個姐姐,雖然曾經兩人算是競爭對手,但現在卻是相依為命的親人。
朱娘嘆道:“小浩在家的時候,並不覺得怎樣,就算在王府裡十幾天不歸,也沒太過想念,覺得只要他在身邊,就不會出事。
“可現在他突然去了京城……你說他在路上能習慣嗎?風餐露宿的……從武昌府回來,連坐都沒坐,就這麼走了……”
朱娘絮絮叨叨,讓李姨娘覺得女人一上了年歲,話就開始多了。
“浩少爺沒事的,不是有唐先生陪伴在他身邊嗎?唐先生人脈廣泛,京城朋友多得很呢。”李姨娘出言寬慰。
朱娘又是長長地嘆了口氣,突然想到什麼,待要說出口,卻緘默不言。
……
……
宣紙店沒太多客人,連渡口那邊塌房生意看起來都不太好,沒有朱浩這個主心骨在,連馬掌櫃都有些招架不住。
下午朱娘正想早早關掉鋪子,門口一陣喧譁。
李姨娘走過去探頭看了看,卻見很多百姓聚集圍觀,隨即便有一隊官差路過,敲鑼打鼓,好不熱鬧。
“啥事?”
百姓都在問詢出了什麼事。
但聽領頭的官差喊道:“城北孫老爺高中湖廣乙卯年鄉試第三十六名,孫老爺高中啦!”
眾百姓聽了,精神為之一振。
一個個都在問,到底是哪個孫老爺?
隨即有孫府的人前來迎接,居然用牛車載著炮仗什麼的出來了,沿路燃放鞭炮,又在行道樹上披紅掛綠,氛圍越發熱烈。
李姨娘回過頭望向正在櫃檯上算賬的朱娘:“孫老爺,會不會就是跟咱們家有生意往來的那個孫家?”
朱娘搖搖頭:“別人家的事,不要理會……”
說是不理會,但聽說別人考中舉人,心中還是有些失落,外面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不但官府來報喜的人造勢,連孫府的人也在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