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聽完朱浩的詳細彙報後,朱四隻關心一件事,問道:“那一年能產多少煤?能賣多少銀子?”
這問題把周圍的人都給問懵了。
不知從幾時起,朱四也學會勤儉持家了,或許是朱四當皇帝前覺得當了皇帝可以為所欲為,有用不完的銀子,等登基後才發現不但不能把銀子拿回家,還要往外倒貼……把小小年紀的皇帝,活生生逼成了精打細算的管家婆,也是沒誰了。
這也充分說明,朱四當皇帝后,手上權力被文官限制得很厲害。
朱浩道:“若單以這三個礦坑論,一年所產之煤,應該賣不到一萬兩銀子。”
“啊?”
朱四顯得很失望。
對普通商賈來說,一萬兩可以說是一輩子都賺不來的錢,但對朱四來說,一萬兩這數字太少了,相比於朝廷龐大的開支,簡直是杯水車薪。
朱浩笑道:“我們不能僅以這三個礦坑來看全年的產量,也不能以煤礦的產出來定以後賺到的銀子。這麼說吧,礦坑會越開越多,一萬兩銀子的煤,若是用來冶鐵,其價值相當於兩萬兩甚至是三萬兩,等鐵冶好了,再製成軍械、火器,打造船隻,那這一萬兩的煤,所產生的價值,將超過五萬兩。”
對別人來說,這種後世人看來很淺顯的經濟學理論,足以把人給繞進去。
但朱四畢竟不是普通人。
這可是朱浩一手栽培出來的學生,朱浩採取的雖不是什麼素質教育,但在授課中教授的知識,遠非這時代那些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能相提並論。
朱四臉上滿是喜色:“那朱浩你就告訴我,若是咱這一整套產業辦下來,一年能賺多少錢?”
果然還是在意銀子。
這小皇帝是有多窮?
這麼稀罕銀子嗎?
朱浩道:“開礦方面,第一年我的目標是賺到十萬兩銀子,以後每年能增加十萬兩……”
“十萬兩……還好,還好!”
朱四聽了這數字,心裡總算舒服了些。
張佐在旁聽了半天,想到什麼問道:“那小先生,之前說開銀號,不是也能賺不少銀子嗎?”
朱浩點頭:“是啊,銀號一年盈利,也有個二三十萬兩吧。”
朱四道:“能不能再多一點,一年賺個一百萬兩,朕覺得就大差不差了。”
張佐聽了皇帝的目標,不由咋舌:“陛下,大明朝廷去年一年的開支,也沒到三百萬兩啊。您這是要讓朱先生再造個大明朝出來嗎?”
“這麼少嗎?”朱四顯然被朱浩教育到對小數字不敏感,他卻沒想到,整個大明的開銷才幾百萬兩。
朱浩笑道:“我們這才剛開始,一年先盈利個幾十萬兩,到時若是西北或是東南有什麼需要,就能解決,剩下的可以留給內府,陛下可自行支配。
“另外除了開礦、冶鐵之外,臣的想法是讓唐先生順帶監督造船,打造海船,編練海軍……臣在一本古書上看到,說是海外有一處,盛產白銀,到時一年產出的白銀數量,就不下於三百萬兩。”
“是嗎?那是不是全都是銀子所造的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