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此職位一直空缺,也因為小皇帝對於新任命不上心,而此官職卻像是新皇的自留地,外人想幹涉至少得讓皇帝準允。
調令沒下,朱浩仍舊在翰林院供職。
但似乎周圍人都知道朱浩在翰林院不長久了。
有次餘承勳去找朱浩幫忙整理文稿,無意中發出感慨:「既然上面有調你出翰苑的意思,即便不能調去戶部,怕也會外調地方,你還是先做好心理準備吧。」
餘承勳倒不是虛言恐嚇,或只是出於好心的提醒。
前車之鑑就是楊維聰。
堂堂榜眼,在翰林院中官當得好好的,結果上面有人起了將其外調的心思,就怎麼也阻止不了。當然理由也很充分,既然堅持要將你外調,那就說明高層已經認定你這個人不適應翰林院體制,沒必要再往翰林學士方向栽培,如此一來只能外發做點實績,以達到官位晉升的目的。
畢竟大明官場不是隻有翰林院,此體系目前被楊廷和完全掌控,由不得旁人來插手。
朱浩給劉春送文稿時,劉春居然也對朱浩的外調很關心。
「敬道,若你實在不願意,其實應當多跟人說說……老夫覺得你才華橫溢,用不了幾年,便能進侍講。」
劉春畢竟被朱浩救
回一條命,心懷感激,作為翰林學士,對朱浩十分照顧。
先前朱浩遲到早退,早就有人跑劉春這裡來告狀,劉春卻沒覺得如何,反正大傢伙都是如此,不能因為朱浩是年輕人,就否定朱浩愛崗敬業之心,對朱浩採取的基本都是迴護的態度。
朱浩笑了笑:「劉學士多慮了,其實外調沒什麼不好。」
「蠢話!」
劉春板著臉,好像長輩一樣訓斥,「多少人為能進翰苑,擠破頭?那麼多人寧可在翰苑中當三年庶吉士再外調,便是為了鍍一層金,而你呢,大明狀元,明明比別人有更好的和前途,卻自甘墮落去做那平庸之輩!你說你是不是愚鈍?」
劉春說話的口吻,真的是把朱浩當成了自己的子侄,嚴詞敲打,大有讓朱浩醒過來的意思。
朱浩理解劉春的好意,笑了笑,沒多說什麼。
其實道理顯而易見,自己這次外調,完全是楊廷和在背後推動,你劉春不會連這個都沒看明白吧?
「老夫聽聞,你老泰山正在為你四處奔走,讓你繼續留在翰苑……老夫沒什麼能幫你的,只能竭力說和,你最近心無旁騖好好修書,就算真要調你出翰苑,至少也得等《實錄》修撰完成,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總不能不講道理吧?」
劉春最後一句評價,頗具玩味。
好似是在攻擊楊廷和對翰林院體系的把控,屬於無聲的抗議。
朱浩知道劉春是因為楊廷和一直屬意讓豐熙取代他,而產生的情緒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