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閣人選上,朕態度堅定,爾等休想阻攔!
毛紀道:「臣不是反對,只是想讓陛下多聽聽諸位
臣僚的意見。」
「朕這不就在聽嗎?可到現在,好像也沒人說出個所以然來,為何多一個人入閣就是不行?是因為那人會分薄內閣諸位閣老的權柄?還是說,有人進去後會干擾到你們日常處理公務?朕只是想多個人參謀政務,這都不行?」
朱四態度越發惡劣了。
要是這會兒有頭鐵的耿直大臣衝出來,一準兒跟小皇帝吵起來。
死諫嘛,就好像誰不會一樣。
但這會兒卻沒人跳出來。
諫什麼?
內閣名義上是皇帝的秘術或者顧問,只是從成化、弘治後,皇帝對內閣大臣日漸倚重,才讓他們有了以往宰相的權柄,但其實都應該聽從皇帝的吩咐行事才對,皇帝若是連增加個內閣大學士的權力都沒有……豈不成了傀儡?
再說了,就算有人入閣,內閣排次也在現有四人之後,對楊廷和的權力形成不了直接的威脅,最多隻起個制衡的作用。
就算是楊廷和派系的人,此時也不好出來反對,尤其見小皇帝這麼強勢,氣勢咄咄逼人時。
反對的結果……
很可能是誰出頭誰就會被殺雞儆猴。
「朕現在只是提出個設想,是否真的增加內閣大學士,再或是以誰入閣,都可以商量。這樣吧,諸位卿傢俬下里可以議一議,回頭再進行廷推,朕今天不把話說死,你們回去後好好商量,儘快拿出個結果。」
……
……
皇帝的意思,就是先放個風聲,攪亂現在朝堂格局。
讓各方的人,充分論證是否需要有人入閣,或者以誰入閣,辯論出個勝負,最好打出狗腦子來。
朝中不是隻有楊廷和一個派系,就算楊廷和黨羽內部,也分為各種小團體,聽命於楊廷和的人不是都對他事事俯首帖耳,也有自己的私心。
而且誰都知道,這次入閣,很可能將來楊廷和倒臺後會一躍而成為內閣首輔。
因為楊廷和一倒臺,必然是蔣冕、毛紀跟著滾蛋,到時費宏能不能留下難說,既然新皇有意栽培新的內閣大學士,那就說明皇帝對於費宏在內閣的表現很不滿意……
潛在的內閣首輔……
如此肥缺,誰不想爭取一下?
哪怕那些沒什麼機會參與競爭的人,也想在押寶時準確命中目標,提前跟新的內閣大學士搞好關係,獲得其友誼,將來這個人當上首輔,自己或許就能跟著喝口湯,青雲直上,弄個侍郎或者尚書噹噹……
莫說朝臣了,就算在京商賈,聽說此訊息後,也都紛紛進行壓住「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