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朱浩明白陸松的良苦用心。
讓陸炳來問策,一是自己的兒子最值得信任,不會對外洩露訊息,再就是陸松像個陸炳謀個好前程。
站在陸松的角度,讓兒子進入仕途最好的方式,自然是跟著朱浩,連皇帝都推崇的能臣,甚至任何事都能提前考慮周全,朱浩
收的弟子一個比一個有出息,陸松知道自己沒法把陸炳培養成才,只能讓朱浩出手相助。
「行,你跟我去南京,但還是老樣子,你只能暗地裡跟著,不能露面,再便是……適當收斂一點,看你這模樣,就像個行俠仗義的江湖客,這世道太過囂張容易招惹來禍端,你沒有官身,真被人盯上,很容易吃虧。」
朱浩順帶教育起陸炳來。
陸炳笑嘻嘻的,嘴上連連趁是,實則左耳進右耳出,估計心裡已在琢磨到了南京後,怎麼出去玩了。
朱浩道:「我這就找人通知你爹……你先找地方歇宿。」
朱浩沒有跟陸炳說太多,只有餘承勳進城這段時間,他能見見陸炳,其餘時候陸炳只能遠遠跟著,兩人沒法待在一起。
……
……
進入九月。
年少的嘉靖皇帝即將大婚。
此時滿朝文武關注的重點,幾乎全在西北戰事上。
宣大一線承受的壓力非常巨大。
韃靼人已成建制進入大明境內搶掠,因為有之前土木堡之變的前車之鑑,加上朱厚照應州大捷前的剛愎自用,所以大明朝臣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無論西北亂成什麼樣子,都要讓亂象隔絕在居庸關外。
也就是說,皇帝不能御駕親征,大明京師人馬不能北調。
這給力楊廷和巨大的壓力。
因為從楊廷和的角度來說,最好的策略,莫過於從京營調兵前往宣大,避免從三邊抽調,也不用從遼東等處調動人馬。
可現在因為朝堂上已經定下基調,京城防備不能有絲毫鬆懈,連楊廷和都不好打破這種規矩。
如此一來,楊廷和只能被迫走一步「險棋」,那就是從三邊調兵往宣大。
為了儘量避免宣大地方將官狗急跳牆,叛逃至韃靼人陣營,霍亂京畿,楊廷和在君前奏對時特別提請小皇帝下旨,意思是就算調兵之議是我楊某人提出,背黑鍋的也只能是新皇你!誰讓你算計我,挖了個那麼大的坑讓我往下跳?那現在我就擺你一道,敢問你這旨意下還是不下?
朱四對此卻十分支援,因為先前他已讓張佐去內閣、兵部等處傳達意見,及早從各地調兵增援,其中就包括三邊。
大明屬於朱四這個皇帝所有,他比誰都著急平定西北,所以楊廷和於朝堂上建議皇帝下御旨後,朱四便當機立斷,讓兵部草擬策略,最後以詔書的形式,將軍令下達於西北各處。
……
……
九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