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轉而望向楊廷和:「楊閣老,朕想聽聽你的意見。」
君臣生出嫌隙,意見僵持不下時,朱四理所當然想找內閣首輔來為其撐腰。
先前在會試舞弊案上,朕幫過你,現在有人出來質疑朕,你總該幫朕一把了吧?
楊廷和此時不得不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也認為,不必大費周章。既然去年
海防用度有數萬兩缺口,補上便是,若無端增加,只怕……令府庫各處預算捉緊,還是留有一定餘地,以防今年各處天災人禍發生。」
小孩子不知道節儉。
當了家也不知道柴米貴。
有點結餘,就要往東南海防撒錢?
還三十萬萬兩之巨?
最多撥十萬兩過去,大致問題便解決了,剩下二十五萬兩存著,留作修理大江大河和西北用度,或是地方上發生天災人禍後用以賑災,它不香嗎?
難道陛下忘了去年冬天西北用度吃緊時,各方為了錢糧事而費盡心力的時候?
雖然東南海防的確需要銀子,防患於未然也對,但現在朝廷只是稍微有點結餘,結果這就開始大手筆花錢,那是不知勤儉持家啊。
朱四無奈地嘆了口氣,道:「朕本來是要防止東南有大事發生才如此……若你們覺得,朕是無中生有,妄自讓朝廷增加不必要開支的話,就當朕沒提過。不過,調還是要調的,至於調撥多少,就交由戶部重新擬定吧。」
說到這裡,朱四有點灰頭土臉。
孫交一臉懵逼。
我出來勸,只是例行公事,或是給自己找點存在感。
就這麼把皇帝給勸住了?
這不像是皇帝的風格啊。換作以往,他不是應該吹鬍子瞪眼,跟在場大臣死爭到底的嗎?這是什麼情況?
……
……
朱四說要妥協,就真的妥協了。
真把事交給孫交重新擬定,看是調撥五萬兩合適,還是十萬兩……總之大筆開銷不會有,但小的補缺還是要給的,這樣孫交就有了一定自***,同時也讓人覺得,孫交是一個稱職的文臣,跟楊廷和為首的文臣可以心連心。
孫交走出奉天殿時,還沒有回過味來。
皇帝怎麼就被我勸住了?
是不是我不該出來說話?
讓陛下覺得,連我這個一向心向著他的中立大臣,在此等事上也激烈反對,陛下覺得是犯了眾怒,才迷途知返?
那我豈不是間接幫了楊介夫?
孫交發現周圍投過來的目光都柔和了許多。
好像誰都把他當自己人,一下子孫交在同僚心目中的地位,就從狗不理變成了萬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