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頭你可真是蠻不講理!
也有可能是孫老頭髮現自己被皇帝利用當槍使,還是他自己鐵了腦袋往前鑽,等於是自投羅網,於是乎……在大徹大悟後,孫老頭開始鬧起了情緒。
「敬道,這就是你讓老夫留在朝中半年的原因?你當時說,要確保楊介夫走了朝堂不會亂,需要老夫來坐鎮,穩定大局,可你也沒說,在楊介夫致仕前,就把老夫推出來當靶子吧?」
孫交情緒有些失控。
朱浩道:「孫老息怒,整件事不是您所想的那樣,有關楊閣老的態度,外人實在難以揣度。如果孫老跟楊閣老之間有何誤會的話,為何不當面說清楚呢?」
「哦?當面說清楚?這還能說得清楚嗎?」
孫交先前一股腦兒對女婿發怒,但聽了朱浩有關跟楊廷和當面說清楚的建議後,他的怒氣稍微回落了些。
就在於,他也覺得這是跟楊廷和之間產生誤會所致,並不是說一點轉圜餘地都沒有。
有誤會,那就要想辦法解釋,而不是坐視不理,讓誤會愈發加深。
朱浩道:「孫老,這麼說吧,如今楊閣老自知在朝時日無多,他已在為離朝之後的事做打算……當孫老如今強勢崛起時,他自然而然就會認為,孫老是想趁他危難時,來個落井下石,等他退下來後,便正式取代他在朝中的地位。」
「可戶部尚書,始終不是內閣首輔,楊閣老的誤會,在於誤解了孫老為國為民的心思,所以孫老不應該太過擔心才是。」
朱浩的意思,你孫交也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你只是個戶部尚書而已。
又不是閣臣,將來費宏或是劉春都有資格出來主持大局,唯獨你孫交沒有。
就算你孫交跳過戶部尚書當了禮部尚書又怎樣?
在大明中期,擁有宰相之權的始終只能是內閣首輔,就算是六部尚書加個左都御史也形成不了對內閣首輔的限制。
一切就在於,六部屬於執行層面,相當於一個人的四肢;而內閣首輔則是決策中樞,相當於一個人的大腦。
手跟大腦叫板,怎麼可能會贏?
孫交聽了朱浩的話,怒氣自然也就消了大半。
現在仔細想一想。
好像自己還真是有點多慮。
除了可以解釋為楊廷和小肚雞
腸,也可以解釋為他孫交有些神經質,明明不會發生的派系爭鬥,只因為劉春在他面前說了兩句,就這麼擔心,繼而跑來翰林院跟女婿發牢騷?
自己這一輩子官場的經驗,竟然都不如女婿看得透徹?
朱浩再道:「現在的情況是,即便楊閣老要退,他也想退得光彩些,並想在退下來之後,將朝中從內閣到六部,再到下面的衙門,全都佈置上他的人,形成一股可以繼續跟新皇對抗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