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奉天殿。
當朱四詢問禮部右侍郎空置的情況後,禮部尚書席書出列稟告:「回陛下,正是。」朱四再次問道:「那禮部可有推薦人選來接替右侍郎之職?」
在場大臣覺得有些不對勁,怎麼禮部右侍郎的職位應該由禮部尚書來舉薦嗎?
朝臣其實應該秉承避嫌的原則,通常不會推薦副職官員,免得被人說舉薦自己人,在衙門搞一言堂,所以這種時候皇帝應該儘量避免問禮部尚書才對,但現在好像皇帝就是要跟席書公開勾兌,把禮部右侍郎交給議禮派的人擔任。
「陛下······」
有御史馬上走出來,赫然是之前一直以耿直著稱的兵部給事中夏言。朱四抬手打斷夏言的話。
但朱四也沒繼續追問席書,而是看向一旁的蔣冕,問道:「蔣閣老舉薦何人?」蔣冕猶豫了一下,只是舉起笏板,什麼都沒說。
好像就算是商議好的事情,但到了這種關鍵時候,蔣冕也選擇了迴避,因為有些事情蔣冕實在是不願意由他親口說出來。
朱四淡淡一笑,道:「你們都不肯說,那朕自己來提議吧······就以翰林院修撰朱浩,以翰林院侍讀學士,兼詹事府少詹事、禮部右侍郎,諸位卿家有意見嗎?」
「啊!?」滿朝譁然。
如果說先前張璁被拔擢為翰林學士,對在場大臣來說,既有所料,心中又不甘。那朱浩突然被皇帝提出破格提拔,在場大臣就全都是驚愕和不解。
朱浩?誰啊?
跟張球同科的狀元?
入朝也才兩年多吧?之前一段時間,好像是挺活躍的,但後來不都已經銷聲匿跡了嗎?他還沒被外放嗎?
禮部右侍郎的職位如此關鍵,何以會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朱浩來接任?他何德何能?
戶部尚書秦金走出來道:「陛下,不可!萬萬不可!朱浩入朝時日尚短,在朝資歷也不足,如何能擔當此重任?」
說出了在場許多大臣的心裡話。
很多人都想這麼說,但沒勇氣站出來,很多人其實也不明白,朱浩跟今天君臣間的爭鋒有一文錢關係嗎?
還是說皇帝故意放個很扯淡的人出來,先試試口風?
對於絕大多數大臣來說,在沒看清楚形勢前,他們不適合出來反對,因為這麼扯淡的事······總會有人替他們出頭的。
朱四道:「朱浩先前為刑部郎中,處置議禮之事倒也妥當,尤其涉及到朕追封本生皇考之事,乃是由他提出,就是在這朝堂上,諸位卿家難道忘記了?」
還有這事?
在場大臣仔細回憶了一下,當時朱浩提出追封朱祐杬為「本生皇考」,多數大臣都只記得那是君臣間妥協的結果,是誰提出來的還真沒太在意。
後來朱浩也就銷聲匿跡了,好像是被懲罰,皇帝和正統文官都沒再把朱浩當回事,因為朱浩等於是做了件兩面不討好的事。
朱浩的提議,既沒有實現皇帝追封興獻王為皇考的意圖,又壞了文臣有關大禮議不退讓的原則,等於說朱浩是個背鍋俠,後來被朝廷邊緣化,也就是情理中的事情。
但就是這種邊緣化的人物,居然現在一躍要以翰林侍讀學士兼任禮部右侍郎?什麼套路?
黃瓚走出來道:「朱敬道為官時間是不長,但為人處事頗有原則,在議禮之事上做到不偏頗,也是難得,若非以他來升任禮部右侍郎,再想找合適的人選,只怕不易。陛下破格任用,也是任人唯賢,乃明君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