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不擅長這個。
朱浩已在第二批往新城送貨的的船隊中,派去了使者,通知婁素珍、蘇熙貴以及二人組建的幕僚班子南下,過來協助他治理南邊的民眾。
南方局勢已相對穩定,中美洲那邊的基業就顯得稍微有些雞肋了,主要還是那邊原住民數量不足,煤、鐵等礦藏不太豐富,更因為中美洲地區現在是歐洲殖民者爭奪的重點,雙方難免會爆發激烈衝突,動盪的局勢不利於推進工業建設。
相對而言,歐洲殖民者要進入南美洲就困難多了。
他們要翻越安第斯山脈才能進入印加帝國的地盤,且這裡還有朱浩統領的軍隊,明軍以逸待勞之下,歐洲殖民者要好好掂量一下是否有能力跟朱浩的兵馬作戰。
……
……
礦場擴建非常順利。
鐵礦場最小的一個礦坑,每天都能出產超過二十噸以上的鐵礦石,更何況還有其它更好的礦坑,所以冶煉推進非常順利,隨著一鍋鍋鋼鐵出爐,大批無縫鋼管用熔爐鑄造出來,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南美洲的鐵礦和煤礦的高品質。
幾萬人充當礦場的力夫,尤其是那些往北邊運送煤的印加帝國子民,他們有點像奴隸,卻不需要夜以繼日做活,每個人需要在固定的時間用揹簍揹負一定的煤到鐵礦場,中間不時夾雜有獨輪車運送。
朱浩知道,光是靠這麼人力輸送,很難滿足鐵礦場的需求。
還是要造火車。
鐵軌規格不需要太高,火車也不需要製造全尺寸的,基本上滿足日常所需便可,只需要製造一條平行軌道,而安第斯山脈西側靠近海岸的位置,地勢相對平緩,很適合用來建造鐵路。
主要的還是人多好辦事。
“兩個月內,我們爭取把鐵路造出來。”
朱浩給出具體的規劃。
第一期共修造八十里,也就是四十公里鐵路,中途只需要修造一座橋樑,本來還需要繞過一座山,但朱浩決定,直接開山破石,因為在南美洲,他已經發現了海量的硝石礦,這意味著他可以大批次製造黃火藥。
正好讓印加帝國這群土著見識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牛逼的科技。
兩個月修造一條八十里的鐵路,要在大明實現可不太容易,一方面土地私有,光徵地就需要耗費偌大的精力,更何況還涉及什麼風水之說,要扯皮許久,另一方面就是沒有這邊豐富的勞動力。
這兒有印加帝國皇帝充當人質,再加上無數海岸邊民湧入大明地盤,接受保護,朱浩給了他們擁有大明身份的條件,那就是在這次修造鐵路中,盡心盡力做工,只有給大明做出貢獻,兩個月內完成役夫的工作,才能換取正式的身份證明。
戶口簿和身份證已經在製作中。
那些在礦場工作的印加帝國土著,最先獲得身份認證,有一批甚至已經擁有屬於他們身份專有的物件……那就是鐵器,他們有了可以劃破同類身上“草甲”的利刃,瞬間感覺自己變成人上人,然後在這次修造鐵路過程中,他們跟阿茲特克人一樣,將作為監軍,幫大明完成鐵路修造。
“初步核算,能調動的人手超過三十萬,不過他們並不具備修造鐵路的技術,礦場那邊需要更多人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