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到了國外瞅瞅,那教育資源分配的程度更是令人咂舌。
更不要說,魯託是還在非洲。
去非洲搞音樂教育的難度遠比想象的大。
肯亞這個地方,說窮其實也不算窮,但說富也絕對談不上。
人均gdp兩千三美元左右。
而同時間的華夏呢?
可能差不多有一萬兩千三。
即使華夏經濟發展真的已經很離譜了,但人均gdp,平均起來,也就是月工資七千塊。
但事實是,沒幾個月工資這麼高的。
這還是建立在華夏的基礎之上。
要知道,即使面對財富分配仍然不均這個全球性的話題,但國內分配相對於國外來說已經夠平均了,甚至平均程度已經很高了。
肯亞呢?
一個月平均也就一千三的工資。
實際情況還是絕大多數都比這個低。
學音樂是個燒錢的活。
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音樂藝術想要發展,確實很難,畢竟,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肯定不會是首選。
殘酷的現實就是,聽音樂的群體,絕大多數還是那些能夠吃飽了撐著躺下的群體。
更別提學了。
而魯託花費了十餘年的時間,融會貫通了西洋音樂,將其與非洲民間的一些音樂進行結合,編寫了最為適合當地文化與教育的音樂教材。
並且積極推廣。
當地的音樂人才,以及音樂方面受教育的程度,有著極大程度的改善。
已經逐漸開始產生了很不錯的社會正面影響。
雖然只是起步。
但魯託的努力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景象。
“在我們為生活而奮鬥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了歌舞。”
“人生可以是枯燥的,是乏味的,而這正是文藝工作者需要做的事情讓生活變得精彩,讓世界變得絢麗,讓心靈變得善良。”
甚至以東非獨特的民族質感,與世界溝通,讓世界看到了他的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