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一卷新的畫卷完全開啟。
觀眾盯著螢幕,現場的幾個專家也盯著螢幕。
張培恩擺頭:“這《朝元仙仗圖》和《八十七神仙圖卷》非常相似,不過,水平低至少三個檔次。”
“我大概知道怎麼回事兒了。”
林軒已經想好了怎麼跟不懂畫的觀眾解釋其中緣由呢,聽張培恩大師這麼說,於是開口:“那請張培恩大師為我們解惑。”
張培恩:“你說的幾位‘宋派’的幾位應該都只是大收藏家或者畫藝沒有達到絕顛的普通畫家吧?”
林軒點頭:“的確是。”
“那就沒問題了。”張培恩:“以幾位歷史級畫家的視角去看這幅畫,看到的是其中的畫藝,他們很清楚畫家本人的功底不弱於自己。”
“在一千多年前,就比後世畫藝不差,那在當時,肯定是登臨絕頂的知名人物。”
“所以他們結合吳道子的繪畫風格,確定這是吳道子的畫。”
“而另外的幾位宋派的代表人物,他們應該是這樣思考的。”
張培恩梳理了一下思路,開口:“他們可能是覺得因為《朝元仙仗圖》是一副壁畫的草稿,所以院原畫家並沒有以最好的狀態去畫,而是隨意勾勒。”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臨摹,就會在臨摹的時候加入自己的心神,順便淬鍊細節,並且新增很多臨摹勾勒沒有表達出來的東西。”
“這樣一來《八十七神仙圖卷》水準就比《朝元仙仗圖》高。”
“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兩幅畫之間的境界差距實在是差的太遠了,差了至少三個級別。”
“就好像一個書法家,沒有刻意寫書法,只是自己寫信時,水準也不會比沐浴焚香後寫書法差三個境界。”
“差半個境界都不大可能。”
張培恩:“站在畫家的角度,我也和你們地星的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一樣,認為這是一位絕頂人物畫的。”
“既然在對應的時代就只有吳道子有這個本事,那這個人就確定是吳道子無疑了。”
“無須任何考證,很容易就能確定這一點。”
這就涉及到一個境界問題了。
在普通人看來,張培恩的國畫,與融合派大師李軍去畫國畫,可能都很好看,沒什麼差別。
但是如果讓李軍自己看,李軍就知道自己比張培恩差的有距離。
而如果讓張培恩去看,看到李軍這個‘半練家子’的國畫,會一眼看出這是自己未成年時期的水準,差距巨大。
站在山腳網上看,華山高的嚇人,泰山也高的嚇人,甚至說不出名字的野山,也非常非常高。
而站在珠穆朗瑪峰頂往下看,對不起各位一點都不高,各位都是‘坑’,是往下陷的。
這就是,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