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首輔家的長孫媳> 第17章 渠出何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章 渠出何出 (2 / 2)

“太師府的人事,還有哪些要格外留意的?”春歸裝作漫不經心一問。

渠出卻道:“我哪裡清楚,待日後去了北平,再替你打聽著。”

這似乎有意強調,她生前並不是太師府的人?

春歸暗下正思疑,卻聽渠出岔開話題,把早前顧華英和吳氏的一段對話說了個詳細,她原本並沒加註多少情緒,春歸偏偏就察覺到了一點影子:“你同情我那族嫂?”

“她犯得著我來同情?”渠出立即矢口否認:“她雖所嫁非人,是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害,世上比她更悽慘的人可多得去了,就算你那族兄倒了黴,罪有應得,又就算你那些計劃一環環都能實施,讓你伯祖父失了宗長之位,她還是宗家的長孫媳,日子雖過得大不如從前,總也衣食無憂。”

說完似乎仍覺不憤,冷哼道:“最倒黴,也無非就是守寡而已,可她有孃家可回,律法也沒明文限定不許改嫁,她若硬要守著節烈的名譽,甘心搭上一生去那掙那面牌坊,那也是她自找的。”

春歸眼睜睜看渠出氣得穿牆而過,扶著額頭:這位平白無故,又發哪門子的怒火?

她心裡對渠出的底細越發有了疑惑,無法判定渠出究竟是不是太師府的舊僕,更不知她為何身亡之後仍在塵世飄蕩,至於渠出為何找上自己,為何樂意相助,有多少圖謀,簡直就是毫無頭緒,卻越發篤定一點,渠出不像是普通奴婢,種種跡象表明,她能夠識文斷字,需知在此時的世道,“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無限扭曲,許多富貴人家的閨秀,甚至都不識字兒。

然而這些事情也不是燃眉之急,春歸將多數心思都放在完善她的“倒宗”計劃上,把條條框框都制定出來,想了幾個來回確定沒有任何紕漏,這才按照興老太太的囑咐,透過那條暗線,在不驚動宗家這個絕對前提之下,傳信出去,請託自己信得過的人手配合實施。

就得說到顧華曲的生父顧濟渝,那是遠近出名的好吃懶做,娶妻程氏,對外人倒是渾潑,可對丈夫那叫一個唯唯諾諾,對子女又十分寵縱,於是這一家子,全都是四體不勤遊手好閒,在顧氏族內從來神憎鬼厭——真不怪得顧華曲有那多/毛病,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

當年宗家提出要李氏過繼嗣子承祧家業,就看準了華曲,論來他是顧濟渝和程氏的長子,故而程氏撒潑時說“不願”的話,倒也並非全然虛偽,可聽顧長榮夫婦一攛掇,便信了過繼一個長子能養活全家的話,立即也就心甘情願了。

李氏其實一貫也就不那麼在意錢財,當時家境也還富裕,所以並不計較華曲時常幫襯生父生母的行為,甚至還認為華曲這是孝順,故而顧濟渝夫婦在那一段時間,日子罕見的滋潤起來。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顧華曲離家,李氏也搬離了古槐村,他們還能上哪裡打秋風?一下子又打回原形,甚至因為自恃有了長久依靠越發懶惰,日子過得比從前更加不如。

故而當聽聞顧華彬要把華曲取而代之,並不需旁人攛掇,他們還哪裡坐得住?

但撒潑這個手段,對於宗家而言卻全然沒有作用,到後來顧濟渝連耍賴都懶得,只打發程氏帶著女兒,間天就找顧老太太哭哭啼啼,聽說宗家後來都不讓他們進門了,顧濟渝也只是躺在床上罵罵咧咧一番。

不曾想這一日,興老太太卻遣了人來,送上些米糧酒肉不說,還專請了程氏去家裡說話,要知顧長興一房,說來日子過得比宗家還要富裕,往常根本便不搭理濟渝一家,突然就對他們露出了笑臉兒,伸出了援手,顧濟渝能不雀躍?緊聲兒地交待程氏,一定要多些心眼,話說得好聽些,爭取族伯更多照濟,他自己卻不出門,把腳一蹺,指揮著兒子燒灶,兒媳煮肉,肉還沒熟,先就提了一壺酒喝。

興老太太見到程氏,少不得一番教導,但她也知道這家人是什麼貨色,故而過場走完,也就言歸正傳。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