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來臨了但是四月卻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月。
首先,四月一日是愚人節。這個愚人節就像是給很多人都開了一個玩笑,或者說給了一份驚喜,一份節日的禮物。
《故事匯》在這一天發刊。
《閱讀》是國內文學的殿堂,幾乎所有的最佳都以在《閱讀》上發表文章為榮的話。如果說《閱讀》是那金碧輝煌中開席的滿漢全席,葷的素的,水裡遊的,地上走的,天上飛的,所有的菜餚都能讓人回味無窮;那麼《故事匯》就是路邊攤,烤腸奶茶臭豆腐,瓜子花生小龍蝦,雖然不怎麼上的了大場面,但是卻也讓人慾罷不能。《閱讀》的行文嚴謹,看過之後讓人如同飲茶,嘖苦回甘,《故事匯》就是酒,不管是啤的白的,花雕女兒紅,只要是酒就都酣暢淋漓。
四月一號,很多人都在報刊亭邊上購買者《故事匯》,厚厚的一本,只要幾塊錢,相對於其他雜誌的薄薄的一本就要幾十幾百的相比,無疑是划算的。但是現在的這個社會,大部人都是隻認貴的不選對的。所以選擇《故事匯》的讀者,他們的使用者群體普遍偏大,甚至很多六七十歲的老人,對他們來說,《故事匯》陪伴了他們的青春和那段沒有電視的日子。
王建軍是一位退休了的老幹部,老伴不幸病逝,兩個孩子遠離自己,現在不過是一個孤寡老頭子。每天天還不亮,他就睡不著的起來去溜達,去兩公里外的一家早餐廳吃早餐,每次到早餐廳的時候,老闆才剛剛開門。然後繞路去公園,聽聽曲兒,看看老太太扭秧歌。日上三竿,再經過菜市場,買一塊肉,買一點菜
但是今天他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經過報刊亭的時候買一本《故事匯》,這個習慣已經保持了半輩子了。
“老王來了啊。”報刊亭的大媽是王建國以前的朋友,很好的那種,看到王建國緩緩慢慢踱著步子前來,不由得打著招呼。
王建軍朝著大媽點點頭,眼睛眯著,原本渾濁的眼珠閃過一絲光彩。
“還是老一樣?”大媽笑著問到,扭著肥胖的腰肢從側邊拿出一本《故事匯》遞給王建軍。
“現在電子產品日新月異,這紙質傳媒可沒多少發展,還是老樣子。”王建軍隨手翻著,說實話,上個月的《故事匯》他都沒閱讀完,每月來買一本不過是一種習慣。
“誰說不是呢,聽我孫子說,那個叫什麼神什麼的一個作家,一年寫就賺了個幾千萬,這要是放我們的年代,想都不敢想,可不都是說什麼媒體的力量嗎。這幾年啊,紙質的越來越不景氣了,不知道我這報刊亭什麼時候就給關門了。”大媽嘆了口氣說道,在這報刊亭幹了一輩子,要是真關門了還真不知道去幹些什麼才好。
“是啊,那些個作家也,哪兒有錢賺就往哪兒跑,一點節操都沒有。這雜誌啊,質量也都降下來了,要不是幾個成名作家駐場啊,這雜誌都沒人看了。”王建軍微微笑著說道。
“嗯,不過聽說這次有部不錯,我看報刊亭裡其他人說的,好像叫什麼劍,反正我也不怎麼看書,沒怎麼關注……”大媽不好意思的撓撓腦袋。
“看你,早叫你要多讀書,連個名字都記不住。”王建軍打趣地笑道,從懷中掏出錢包,抽出一張鈔票遞了過去。“別找了,留著下次你幫我減去便是。”
年紀老了,終歸不是年輕的時候。王建軍搖搖頭,慢慢的轉身,朝著菜市場走去。
買好菜,迫不及待的趕回家,泡上一壺茶,再拿一碟子乾果,躺在陽臺的搖椅上。木質的老舊搖椅發出咯吱咯吱的生意,像是年輕的樂章。
攤開書,習慣性的找到名家的目錄,三下兩下的就看完了。再翻其他的,質量的差距讓他有些意興闌珊索然無味,不禁合上,端起紫砂小壺,長長的吸了一口。
時間還早,太陽還在慢慢的努力地爬著山坡。年紀大了,起得早睡得晚,總覺得日子太長了。
王建軍習慣性的再次拿起《故事匯》慢慢回味,想起來報刊亭大媽介紹的說什麼‘劍’的不錯,可是武俠板塊用劍命名的實在是太多,長篇短篇都有,似乎是要不以什麼劍,什麼到來命名就不是武俠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