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得明白,韃子一旦入關,絕對不會只有一萬人。自己靠著這一萬多人,是無論如何都沒法打得過那些韃子的。看了玄逸的信,黃自得嘆了口氣,對自己道:“道長說的還是有道理的,只是如今騎虎難下……”
第二天中午時分,黃自得的大軍來到了京師城下。黃自得制止了惠元儒派人去勸降京師官軍的舉動,倒是先讓人給崇德皇帝送去了一封信。在這封信中,黃自得一改前面的檄文中對崇德皇帝的攻擊,不但不再罵他是昏君,反而稱讚他治國勤勉。只是因為受到群小的矇蔽,再加上關外的韃子,以及關內的張炳忠之類的賊子不停搗亂,他才沒能治理好天下。如今真正的忠良——他黃自得向皇帝表示,若是皇帝願意信任他,並封他為晉王,並給他提供一些糧草,他就願意為王前驅,去為朝廷討平張炳忠這樣的逆賊,以及關外的那些該死的韃子。
當然,黃自得知道,崇德皇帝肯定是不會相信自己是所謂的真正的忠良的,但是如果他聰明一點,肯定會知道,自己只是在向他勒索一筆贖城費而已。即使崇德皇帝不夠聰明,黃自得也相信,崇德皇帝手下的那些臣子們也肯定是能看出他的真實意圖的。到時候,他們拿出一批錢糧來,而黃自得呢,拿到了足以養著軍隊回到荊襄的糧食,自然就會解圍而去。然後呢,他們就暫時安全了,而黃自得也暫時安全了。這樣兩全其美,豈不是雙贏?
然而對這封信能否收到效果,大家的看法卻不太一樣。至少惠元儒就認定,這封信肯定一點作用都沒有。因為若是同意了,便是向賊人屈膝。首先是賊人拿到錢糧之後,會不會真的撤走。萬一賊人拿到糧食之後,就吃著這些騙來的糧食繼續攻城那怎麼辦?那豈不是要再次上演當年大宋靖康之恥的故事了?就算賊人都是誠實守信的好賊,訂立城下之盟,這種喪權辱國的事情,將來總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吧?崇德皇帝肯定是不會承擔這個責任的,前些日子,傳出朝廷偷偷的和東胬講和的事情,一時間輿論大譁。然後崇德皇帝把腦袋往裡免一縮,直接把兵部尚書陳新甲丟出去砍了頭“以謝天下”。若是這次誰同意了這封信中的要求,哪怕賊軍真的退了。等賊軍退走之後,他多半也會被皇帝拖出砍了腦袋“以謝天下”的。所以:
“偽昭不會同意這個條款的。”惠元儒最後這樣道。
不過劉傑軒卻並不同意他的看法:“不管怎麼樣,先試試再說嘛。兵臨城下,打一兩個勝仗,讓他們知道肯定守不住,說不定他們就軟了呢?畢竟將來砍頭,那是將來的事。況且老先生說了,崇德皇帝這人臭不要臉,自己乾的事,讓人家頂缸。這樣的人多半怕死。咱們在城下打幾個勝仗,他一看死到臨頭,還能不軟?況且如今,咱們不拿到糧食,這日子也就沒法過了。不管有用沒用,先把信送進去再說吧!”
信件送進去之後,結果和惠元儒說的一樣,朝廷那邊毫無反應。於是兩天之後,黃自得的大軍便抵達了京師城外。
崇德皇帝這時候等不到山海關的援軍,便只得讓京營準備防禦。按一般守城的規矩,總會有一些官軍在城門外紮營,配合城上的軍隊作戰。為了鼓舞守軍的鬥志,原本要給山海關的吳長波的銀子,自然只能先挪用過來勞軍了。只是山海關那邊在京師也有很多的關係,這訊息自然也瞞不過吳長波,於是原本已經準備出門的吳長波立刻便又停下來不動了。
黃自得將大營安置在彰義門外,京營在這彰義門外,緊貼著城門,也佈置了兩千多人馬。黃自得決定就那這些人馬來給京師裡的皇帝一個下馬威.黃自得叫來黃過,對他說:“我給你一千人馬,你能不能頂著城牆上的火炮打垮城外這兩千人?”
黃過騎在馬上,眯著眼睛盯著那邊的官軍看了一會兒,然後道:“就那些官軍?我一盞茶時間就能打垮他們。”
事實證明,黃過還真的沒吹牛,他的騎兵真的只花了一盞茶的時間,僅僅用一次衝鋒,就嚇得彰義門外的那些官軍炸了營。他們甚至都沒堅持到白刃相接,便四散而逃。而城上的官軍開炮助戰,但是因為他們缺乏訓練,所以他們開了幾炮不但沒打中革命軍,反倒是誤傷了不少官軍。
看著京營的官軍不成器的樣子,黃自得忍不住哈哈大笑。
這一戰讓京師中的官軍幾乎嚇破了膽。就連佈置在其他的幾座城門外的守軍,也迅速地被招入了城內。
在這一戰之後,黃自得再次派出信使,將一封內容和上一封信件類似,但是措辭更加嚴厲,同時要求也更高了一點(又增加了要求的糧食和銀子的數量)的信件送入了京師。然而朝廷還是毫無反應。事實上,如今朝廷便是想要同意也做不到了,因為他們根本拿不出這麼大的一筆錢出來。
黃自得在城外又等了兩日,但是朝廷還是沒有什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