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這個王文公,就是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了。那父親先前說,那個改革後來變味了,說的就是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
我怎麼記得這個變法非常有名,歷史課還單獨領出來講過。
沒想到,它居然是一場失敗的變革。
“而我也因為這件事,得到了王文公的重視。元祐初,朝廷召我試任館職,任我為秘閣校理,升為監察御史。我知道,這是王文公在背後支援。”
“就在因為做了監察御史,我才和朝中所謂的名臣有了遭遇。當時蘇東坡是朝中的大紅人,我一向仰慕他;而我前去德州,遇到了大才子黃庭堅。我本來一貫敬仰這二位。可是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並不支援變法。”
“當時朝廷下令實行市易法,可是黃庭堅當時主管德安鎮,他認為鎮小百姓貧困,無法承受誅求。可是變法這種事情在當時是被牴觸的,如果我在當時在德州放水,那麼其他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牴觸變法。”
“於是我就拒絕了黃庭堅的請求,還是施行了市易法。沒想到黃蘇二人,轉頭就暗地裡寫信說我是個小人。等到我被召試時,蘇東坡那廝卻說我是個聚斂錢財的小人,學識品行不可取,怎麼適合這個職位。?”
趙明誠聽了終於忍不住笑出聲來,原來他父親因為這件事一直和蘇東坡置氣。而且看他將同一件事提了兩次,可以想到他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
現在趙明誠大概知道他每天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一部分是在琢磨什麼事情了。
趙挺之嚴厲的目光掃過來,“你笑什麼?”
“我笑蘇軾老兒不辨是非。”
“你叫他什麼?蘇軾老兒,你應該稱呼他為蘇公,什麼蘇軾老兒。”
趙明誠只好改口,但也納悶,老父親不是很討厭蘇軾嗎?
“不過,我也不是好惹的,有王公在背後支援我,我還是應選了,而且還見到了官家。後來朝中在變法和不變之間斗的越發厲害,好端端一個改革的事情,如果改革成功,就可以解決我朝積弊已久的諸多問題。”
“可是蘇軾卻在這個關頭表現的異常活躍,也不知道他是受誰人的蠱惑,三天兩頭阻撓這件事。我便上奏彈劾蘇東坡草書中有句“民亦勞止”的話,說他誹謗先帝。後來他數罪併罰,終於被御史臺的獄卒逮了起來。”
這個案子,他怎麼聽著這麼熟悉,難道這就是烏臺詩案,“不會御史臺也叫烏臺吧?”
趙挺之欣喜,“是啊,御史臺就是烏臺啊。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你還能知道這個,是不是想起來了一點。”
“算是吧。那後來呢?”沒想到他父親居然還彈劾過蘇軾,趙明誠莫名覺得自豪。居然彈劾過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詞人,這事光宗耀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