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林禹幫助最大的就是系統研究所,它的時間流速差異對於林禹搞研究特別有幫助。
所以系統給不給他研究資料帶還是在其次,有資料就是少走彎路,沒有資料不過就是多次試錯,有了系統研究所,還怕時間不夠嗎?
想清楚的林禹也不在糾結,反而是開始閱讀起人工智腦的研究資料來。
雖然系統將資料發給了林禹,但是林禹並沒有完全放棄思考直接使用這一份資料,而是認真閱讀,思考其中的關鍵。
待到完全將裡面的知識掌握之後,再進行實驗和研發。
這也是林禹的一個優點。
學習是絕對不能缺少的。
“怎麼樣?激動嗎?”胡院士走在林禹的身邊。
時間來到諾貝爾獎頒獎的前一週。
“說實話,我對這個結果早有預料。”林禹倒是很平靜。
“咳咳”,胡院士雖然不是自己獲獎,但還是有些心意難平,他覺得林禹完全可以再獲得一項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研究的量子計算機。
但是很遺憾,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另外兩名研究理論物理弦論的科學家 表彰他們在弦論方面的傑出貢獻。
估計典瑞皇家科學院進行評選的時候也犯難了,所以他們連有關量子物理的科學家都全部放棄,轉而頒發給了理論物理學的弦論,以此避免太多的流言蜚語。
只要不與量子沾邊,那麼他們就可以推脫說想要在觀察一段時間,等到米國西歐那邊的壓力過去,再對林禹進行表彰。
因為林禹太年輕了,他還有很長的科研生命,所以推遲一點也是可以的,但表彰是一定要的。
就像他們曾經頒發最晚的一次就是,人家三十二歲提出來的理論,他們在這位科學家87歲的時候為他這篇理論進行頒獎表彰,整整遲到了57年。
當然這也是沒奈何的事情,雖然諾貝爾獎項號稱是關注科學最前沿,但是很多理論在剛提出來的時候並不能完全驗證其合理性和準確性,只能等待後續的進展,這也就導致了諾貝爾獎評選的延時性的產生。
乘坐飛機來到典瑞國,這一次陪同的是胡院士和李院士,還有羅冰和兩位院士的妻子。
依舊是像圖靈獎一樣的流程,不過這一次,他們需要參加的是一場宴會。
諾貝爾獎的頒發通常會舉行晚宴,邀請諾獎得主和他的親屬,並且有一些嘉賓會特邀前來。
胡院士和李院士就是華夏的特邀嘉賓,因為胡院士和林禹關係匪淺,也是這一次的諾獎提名,而李院士同樣如此,他還提名了林禹,所以這兩位院士受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晚宴的食物是純粹的北歐風格,據說更確切的說是斯坎迪納維亞風格,反正林禹有些吃不慣,但是味道還不錯。
有人考察過諾貝爾獎晚宴,並且專門寫了一部著作,當然這一位作者是典瑞人,他在書中說諾獎晚宴會從春天一直準備到諾獎開始前,賓客的座位都是特意安排好的,甚至動用大資料對主客的食物偏好以及性格進行分析,儘量將一切安排妥當。
據說諾獎的晚宴通常都需要九千一百件餐具、七千八百隻玻璃杯和六千五百個盤子,而且菜品制和選單設計要在短時間內服務到一千三百五十名客人。
甚至到了初秋,還會有試吃環節,確定晚宴的最終選單,而選單也會一直保密到晚宴當天下午四點頒獎儀式開始,非常的神秘。
雖然這個並沒有太多必要,大家其實並不在乎諾獎得主和其他賓客吃了什麼,但是主辦方可能認為這是保持神秘感的一項好工作。
下午四點,林禹穿好燕尾服,羅冰穿好長裙拖地的夜禮服,準備和兩位院士一起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