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人不相互猜忌,終於開始掏心窩子,一邊喝悶酒一邊討論,說來說去總是覺得大明沒有希望,如果“漢王”治理江山,這個國家大有希望。
他倆最後決定,永遠不造反背叛朱明,但是也不會帶領六萬京營精銳跟“餓死也不搶掠老百姓”的仁義之師“紅旗軍”交戰。
他們選擇不回京師,留在黃河前線跟流寇對峙,不摻和朝廷的風風雨雨,保持中立,因為他倆知道,不管誰主沉浮,打流寇都無法避免,這彪人馬肯定不會被忽視。
劉之倫、方正化分別寫了回信,派遣絕對心腹走海路直達錦州港面呈“漢王”,表態會以國事為重,堅決留在抗擊流寇的第一線。
劉、方二人知道“漢王”不好騙,必須標明態度,闡明利弊,坦誠相待。對待崇禎可不能實話實說,只能編瞎話哄騙。
於是乎,崇禎沒有等來方正化、劉之倫帶領人馬回京,而是得知流寇賊心不死,組織了三十萬人馬準備北渡黃河。
此時明軍放棄黃河天險,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因此方、李二人加上幾十將領聯名上奏,為了京畿之地百萬子民的生計,堅守黃河防線一直到黃河結冰再次增兵加強防禦,必須且必要。
崇禎傻眼了,京營精銳回不來這如何是好?秋末還得增兵以防不測,兵馬錢糧從何而來?
難道還得求“漢王”派遣完成平遼的“紅旗軍”接管黃河防線,如果那樣,京師豈不是陷入“紅旗軍”的包圍之中?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接到黃河防線京營將士們的聯名奏疏才過去了三天,“紅旗軍”第一批撤往關內的人馬來就到了京師北。
“漢王”太囂張了,兵馬排程不請旨更加不知會兵部,直接導致兵臨城下之時,朝廷才得知準確訊息。
崇禎皇帝縱然憤怒也毫無辦法,因為他發現整個京城內,貌似只有他如坐針氈,滿朝文武、勳貴、宦官沒見著幾個憂心忡忡,老百姓簡直是喜聞樂見。
“紅旗軍”完成平遼後不可能繼續留在關外空耗錢糧,大舉入關乃是趨勢,誰也無力抗拒,以後每個月都會有人馬歸來,而且會越來越多。
掃蕩大草原的軍事行動正在進行中,以騎兵、腳踏車步兵為主,外加一個熱氣球飛行隊,配足一百熱氣球,每路人馬兩萬左右。
組建的十路大軍相互呼應,由於動用了空中偵查,基本上做到了料敵於先故而出擊準確,絕對不可能遭遇敵人的騎兵突襲,真做得到防範於未然。
韃子、建奴都擅長在大草原、白山黑水之間躲貓貓,面對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明軍之時基本上都選擇避戰。
現在想不想打由不得他們,有了飛行軍乘坐熱氣球升空偵查,絕對能夠做到到達一片區域、清理一片區域,蒙古部落根本無法遁形。
發現躲不過,只剩下打、降、逃跑三條路可選,結局毫無疑問,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紅旗軍”,蒙古輕騎兵打不贏、跑不了只能選擇乖乖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