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是百戰餘生,還有什麼放不下?看看千百萬擺脫飢寒交迫走向富裕生活的升斗小民吧!本王無愧於心!”
黃漢這一番話,搞得李若璉手足無措,他聯想到了崇禎三年京畿之地遍地饑民的慘景,聯想到了這些年“漢王”的豐功偉績,此時跪也不是站也不是。
他道:“漢王,臣真的很為難,臣甚至於想告老還鄉。”
“哈哈,告老還鄉,虧你想得出,國事多艱,你正直盛年,不但不能離開朝堂,還要勇挑重擔啊!”
“臣、臣……臣辜負了皇上恩典,也對不起‘漢王’厚愛,臣無地自容啊!”
“你莫要想太多,本王不會讓你過於為難,況且本王從來沒想過把皇上如何,總要讓他得到體面。”
“臣叩謝“漢王”恩典。”
親耳聽黃漢給了準話,李若璉心中的石頭放下了,立刻跪下磕頭。
黃漢笑著扶起李若璉,環顧四周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本王本著為國為民的原則做事,立誓帶領國家走向繁榮富強,願諸君共勉。”
這些年刻意施恩於京營將士、錦衣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用不著“紅旗軍”開打,京城裡的錦衣衛相當於集體接受整編,即便這些人中尚且還有不少沒有取得信任也不要緊,只要他們兩不相幫,黃漢就算賺到了。
人總會為自己的前途著想,隨著時間推移,強大的“大漢帝國”建立,願意為新朝效忠的文武軍民一定會層出不窮。
黃漢對治理國家有信心,目光要放得長遠,眼下只要能夠確保少流血就已經足夠。
下一步動作自然是控制內城,留出紫禁城讓崇禎皇帝緩一緩,不能操之過急,萬一崇禎組織人來拼命或者直接尋短見,黃漢都不願意看到。
黃漢內心強大,不怕誰玩花樣,沒準備要崇禎的性命,並且想給他體面的生活,崇禎當然不知道。
大明到了牆倒眾人推的時刻,耿直的清流又被誆騙去了海外,崇禎能夠信任的人實在不多,身邊唯有王承恩一人而已。
可是王承恩接任廠督才半年而已,連大檔頭的名字都叫不全,更加不知道這些人的秉性,自然不可能指揮自如。
其實王承恩也就是忠誠度可圈可點,能力真是乏善可陳,他不具備一個特務頭子最起碼的職業標準。
然而無計可施的皇帝滿肚子委屈無人傾訴,唯有跟身邊的潛邸老人王承恩發洩一番。
而王承恩同樣感到無助,因為他發現東廠不穩,不少番役、檔頭跟“紅旗軍”走得太近。
最近在傳,“漢王”將要接管收編錦衣衛、東廠,所有人在原待遇基礎上增加兩成月俸,而且按月領取絕不拖欠。
內帑觸襟見肘,如今又因為“漢王”系文官武將接管了大明一切事務,皇帝的內帑斷了進項,莫要說給東廠的番役加月俸,就是按照一半發放,也已經發不起。